陸府,陸盱書房內。
面對著自己的父親,陸垚沒有選擇隱瞞,他將自己心中的話全都告訴給了父親。起初,他確實是十分喜歡韓韞玉,要說是一見鐘情的程度也不為過,不然他也不會在已經悔婚之后重新和韓家訂立婚約。
而后韓韞玉的表現也是讓陸垚滿意的,她作為一個大家閨秀,竟然可以拋頭露面,直接當著曹家人的面跟陸垚表明心意。那個時候,可以說陸垚是最愛韓韞玉的。不過,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陸垚漸漸發現這韓韞玉似乎跟自己想象中的不太一樣,二人甚至于可以說是漸行漸遠。陸垚越來越覺得,她喜歡的并不是自己這個人,而是自己寫出來的石頭記。至于那石頭記寫的到底是什么,陸垚再清楚不過。或許是上天想要讓陸垚看清楚這韓韞玉對自己的感覺到底是什么樣的,所以安排了一出棠溪故意將文稿給送錯的事情,后來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韓韞玉對著陸垚原創的小說大加指責,說這東西她根本就看不進去,更是直接不相信這種小說會是陸垚寫出來了,這可是著實傷透了陸垚的心。為了確定韓韞玉的心,陸垚親自去跟她見上了一面,并且詢問韓韞玉,到底是出于何種理由才嫁給的自己。而從韓韞玉那里的出來的結論,更是讓陸垚有些大失所望。原來,韓韞玉喜歡的只不過是自己的文采罷了,并非是自己這個人。既然她不喜歡自己,自己又何必強人所難呢?于是,韓韞玉也就漸漸淡出了自己的視野。
與此同時,曹菡的身影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陸垚的視線當中,她有著和現代女子一樣的愛情觀念,認為嫁人就是要嫁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不然婚姻是不會幸福的,所以,她是不會隨便聽從父親曹國舅的命令嫁給一個陌生人的。而且曹菡性格直爽,比起韓韞玉的小家碧玉,陸垚覺得婚后發生矛盾的概率,和曹菡會小許多,因為曹菡什么事情都喜歡說出來,不藏著掖著,這樣就算是發生了爭吵,二人拌嘴幾句,事情過后誰都不會記得。但是韓韞玉就不一樣了,女人心海底針,這六個字體現在韓韞玉身上可以說是再清楚不過了。本來陸垚是以為韓韞玉非常喜歡自己,他也感到十分開心,可是當真正詢問她意思的時候,陸垚才知道,韓韞玉不過是對于父母的決定順水推舟罷了,就算陸垚寫不出石頭記這種驚世駭俗的文章,韓韞玉還是會聽韓永合的話,嫁給一個完全陌生的陸垚,這是讓陸垚非常失望的原因。
雖說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西周時期,婚姻成立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能夠締結婚姻的實質要件有三個,或者說是古代婚姻制度的三原則。“一夫一妻多妾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為婚姻締結的法定構成要件,在古代婚姻關系的建立上必不可少。
《禮記昏義》說:“婚禮者,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古代人認為婚姻締結的目的,除了綿延子孫,世代傳承以外,還具有“合兩姓之好”的功能。也就是說,婚姻不僅是男女之間的私事,同時還涉及兩個家族之間聯合。當時人們很重視“附遠厚別”的擇偶標準,通過與其他家族聯姻的方式,從而實現與其他家族結盟,有利于本宗族壯大和發展。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公主外聘他國的“和親”例子,其原因就在于此。
《詩經》曰:“娶妻如之何,必告知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禮記》中也有記載:"男女無媒不交。"意思是說,娶妻必須經過父母同意,并且經過媒人介紹,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意思是說在古代,如果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擅自成婚的,會遭到到父母及他人的鄙視和唾棄。西周以后的朝代一般都通過立法加以規范,比如《唐律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