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這殿試的歷史,也是十分豐富的。
科舉史上的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
載初元年二月,武則天即將稱帝,于神都紫微城洛城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自此始。通過朝廷殿試者為進士。
宋朝正式成制,明、清沿用。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明清分三甲,但不分二榜。北宋初年的科舉,為一年一度的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二級是由禮部在開寶寺內貢院舉行的“省試“。后改為每隔一處或兩年舉行一次,最后改為三年舉行一次。
宋開寶六年(973年),翰林學士李仿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其中有2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落第進士徐士廉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用情取舍“,要求殿試,以求公道。宋太祖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宋太祖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張榜后,朝野大嘩,李仿降職。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制度。
宋初,殿試屬于淘汰性考試,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這樣就會出現多次省試合格的考生,到殿試的時候總是被淘汰的情況。但此后出現了一些殿試屢次落第的舉人憤而投奔與宋朝分庭抗禮的西夏的情況。因此,北宋朝廷也認為殿試實行淘汰確實不好。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殿試,宋仁宗親自主持,宣布殿試不淘汰考生,凡是參加殿試者一律錄取。
此時,汴梁韓府內,陸垚正在向韓永合詢問關于殿試的事情。韓永合本來在得知陸垚省試過了之后,心情最多只不過是安心而已,他更多的是覺得這下陸垚跟韓韞玉的婚事算是徹底敲定下來了。不過要說到高興,韓永合其實倒是并沒有,畢竟陸垚的能力他心中大概有數,更何況這皇榜只不過是公布能夠進入到殿試中的人,至于陸垚到了殿試當中發揮的怎么樣那還兩說呢。
不過,在陸垚提出詢問韓永合殿試相關的信息的時候,韓永合卻是稍有的表現出了心情大好的樣子。就連韓文遠也在心中感嘆,他是很少看到父親將笑容掛在臉上的。這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自從陸垚穿越過來之后,雖說他這陸府二公子的身份也不算低,但是面對韓永合的時候,陸垚表現的不卑不亢,可以說完全不是一個小輩在面對長輩,或者說是百姓面對高官時候的態度。韓永合向來重視禮儀,之前在和陸家將婚約撕毀之后,表現得非常生氣,他覺得那陸盱和陸垚壞了規矩,所以必須要讓陸盱登門致歉才可作罷。這一點就體現了韓永合是非常重視禮法的人。也因此,其實后來雖說陸垚腰纏萬貫,生意也做的紅紅火火,但是韓永合內心當中總覺得陸垚比起其他官員的公子和同齡人,都少了那一份敬畏。不管是韓文遠也好,甚至于自己死對頭曹國舅家的曹誘也罷,他們都是十分重視禮儀的人,尊卑有別,對待長輩和官職比自己大的人也是十分謙遜。但是在陸垚身上,韓永合是完全沒有看到該有的這種樣子。要不是韓韞玉表示自己覺得陸垚很優秀想要嫁給他,當初陸家提出恢復婚約的時候,這韓永合還真的要好好考慮一下。所以,后來盡管陸家和韓家已經定了婚約,韓永合還是不放心,于是他找到陸垚,有了之前那一番談話,其他方面韓永合可以不要求,但是這科舉考試,可以說對于大宋全國上下都是一等一的大事,他不想陸垚作為尚書大人的女婿,最后名落孫山,到時候被嘲笑的可不是只他陸垚一個人,他都能想象出婚禮當天,詢問自己女婿時候問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