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府。
且說陸垚從一開始派張牟出去后沒過幾日,其實就已經開始后悔了,找不找得到金臺先不說,單就是這沿路的安全都是問題。最后的結果是好的,張牟平安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了金臺,一切事情做的都不錯。張牟從府上離開后,棠溪看向陸垚,表示陸垚這一下就給到張牟這么多錢,讓他有些不理解,在棠溪看來,就算是張牟成功找到了金臺,陸垚也從來沒有出手這么闊綽過。
陸垚看了看棠溪,表示他是不知道這劫匪有多兇殘。
北宋的政治體系沿襲唐朝的政治體系,而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了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的亂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針,加強中央集權,并剝奪了武將兵權。除此之外,北宋還有一個新的制度,即三冗。所謂三冗,則為冗官冗兵冗費,意思是將中央政府中的權利各級之間表面形成一定的相互牽制,而國家的軍隊成為了政府招降鬧事叛亂民眾的工具,一定程度上造成軍紀渙散,軍隊戰斗力明顯的下降,增大了國家行政成本,人力增加,人員的費用自然是也就增加了。
北宋政府這些用來贍養官員,士兵的錢財便從百姓們身上搜刮,官府開始征收大量稅賦,百姓們負擔嚴重。更為過分的是,官僚、世家大量兼并土地,以擴充他們自己的資產,而最底層階級的農民根本沒有土地,沒有糧食,沿街路上的乞討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百姓餓死在寒冬中。
而北宋政府在這個民不聊生的情況下,受到了北方和西北少數民族的威脅,更是用歲貢加大了對百姓們的壓迫。在政府如此逼迫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起義,可以說,自北宋建立開始,農民起義就沒有停下來過,更是有不少百姓,在官府的壓迫下占山為王,搶劫官銀官糧,一時間,兵傷民苦,似乎在百姓們心中,只有搶劫官府的糧食財物,他們才有機會活下去。
由此便引發了北宋盜賊猖狂的局面,可以說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宋神宗即位后,看到百姓如此景象,便大力推行變法,當時我國著名文學家王安石推行“報申”,后有《史記》中記載“盜賊比之昔時,時減七八”,只可惜,后來改革失敗,北宋盜賊愈演愈烈,更是在宋徽宗時期出現了天下四大寇。
北宋官僚機構的設置前承隋唐、后啟明清,內容繁復,名實分離,是歷代官僚機構設置最為復雜的一朝,當然也是文官制度高度發達的一朝。特殊的職官分離現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為明顯,武將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更有“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廣為流傳,當年宋太祖趙匡胤為保證自己的政權穩固,不出現晚唐的局面,收回武將兵權,導致兵力低下,更是無法抵擋外族入侵。
可以說,當時的北宋便是文官當道,同時,由于三年一升遷制度的普遍實行,使“但求無過,不求有功”的冗員數量無限擴大,這一切,造成三冗之首,可以說的是,從來沒有哪一個朝代如此優容士大夫,北宋,是第一個。無論是政治待遇、還是經濟待遇,都是空前絕后的。
不僅如此,宋太祖在宮內立了個鐵牌,要求“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從歷史的追溯中,我們可以得知在王安石改革時要動士大夫階層的奶酪,來減輕一般老百姓的負擔時,文彥博就公然對宋神宗說,陛下是與士大夫共天下,不是與萬民共天下。
此舉,曾讓這個階層踏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讓他們終于成為了帝國真正的統治者。但這樣,也更加加劇了官府與百姓之間的矛盾,盜賊本就猖狂,偌大一個宋朝,卻無官兵可擋,士大夫們高高在上,躲在自己的屋檐下笑看天下。武將無權,也只能眼睜睜看著盜賊肆意橫行。由此可見,北宋的盜賊猖狂與治理不力與這些只知動動嘴皮子的文官密不可分,或者說,他們便是盜賊猖狂的幫兇,也更是律法修訂的推波助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