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為南宋政局穩定立下汗馬功勞。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金議和,戰爭暫時停止,宋高宗想解除四大將的兵權。
旨意一下,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都很聽話,唯獨岳飛堅持要打,不收復中原誓不罷休。他手里有兵,還是精兵,“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宋高宗不敢逼他,怕逼急了造反,于是解除岳飛兵權就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這項任務落到了秦檜頭上。秦檜的主意是挑撥離間,讓其他大將嫉恨岳飛,把岳飛孤立起來。
怎樣挑撥離間呢?秦檜給諸將寫信,通知他們及時趕到杭州,并在西湖上大擺筵席,犒勞這些從前線歸來的功臣。他也給岳飛寫了信,通知岳飛如期赴宴,但是岳飛年輕氣盛,心高氣傲,不把他放在眼里,所以拖了六七天才趕到。
在這六七天里,秦檜每天都在西湖上請諸將吃飯,每天都唉聲嘆氣地說:“大功臣怎么還不到啊!”大家問誰是大功臣,秦檜說:“自然是岳飛岳少保,他的功勞無人能比。”然后還特意大聲囑咐手下人,等岳少保來了,筵席的規格還要抬高,不然不符合他的身份!
后來岳飛終于趕到了,大家卻都不理他。眾人想,都帶兵打仗,都殺敵立功,憑什么你岳少保受到特殊優待?下回打仗干脆讓你一個人去好了。岳飛不明就里,見同袍都煩他,雄心壯志頓時消了一半,被宋高宗順利解除了兵權。至于背負“莫須有”罪名、冤死風波亭,那都是后話了。
秦檜的計策并不新鮮,無非是把北宋初年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和春秋戰國晏子的“二桃殺三士”綜合了一下。而且他這條計策還有一個漏洞:假如岳飛不高傲,假如他能按時參加酒席,那秦檜就沒辦法挑撥離間了。事實上,宋朝的文官武將對于官方宴會向來很重視,一般都會按時參加,因為他們知道不參加官方宴會的后果很嚴重,會危及自己的仕途。
官方宴會是政治學習。宋朝的京朝官就是那些常駐京城的高級官員,這些高官每天都要上早朝(休假時除外)。而早朝非常早,天沒亮就開始了,為了避免遲到,他們一般會在凌晨三四點鐘起床,然后騎著馬趕赴皇宮。早朝的時間有長有短,有事啟奏,無事散朝,但是有事的時候居多。大家送上奏章,討論問題,在皇帝主持下處理各種國家大事,一般要到八九點才能散朝。
在這期間,上朝前沒有吃早點的大臣會耐不住饑餓,特別是患有糖尿病的臣子,血糖迅速下降,以至于在散朝以后餓暈過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宋朝的皇帝會給京朝官準備一席豐盛的飯菜,讓大家在散朝后吃上一頓。
上完早朝,大臣還要值班到中午,不能回家吃飯,只能在單位里吃。宋朝絕大多數中央機關都設有小食堂,還有專職的廚師和服務員。無論是散朝后的工作餐,還是值班時的工作餐,都必須吃,想不吃都不行。第一,這是皇帝的恩典,必須接受;第二,吃工作餐不僅可以填飽肚子,還是一種例行的政治學習。
吃飯怎么能成為政治學習呢?因為大臣吃飯要守規矩,按照品級高低分別落座,誰的官大,誰坐首席;誰的官小,誰坐末座,坐錯了位置會受到彈劾。這樣做可以讓大臣認清自己的地位。另外,吃工作餐可以喝酒,但是不能吆五喝六,不能喝到爛醉,也不能亂扯跟工作不相干的閑話,經常參與這樣的宴席,就能體會到朝廷的威嚴和工作的重要。
回到當下。陸垚的婚宴當然也是藥講究這些規距的,只不過飯菜方面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畢竟是樊樓的后廚做出來的吃食,其實今天來參加婚宴的人已經不亞于在樊樓大吃一頓了,要知道,樊樓的菜肴價格,自從用了陸垚的菜譜之后,可以說是直線上升,雖說像韓永合、曹國舅、富弼、晏殊這樣的高官,想要吃到樊樓的菜肴和家常便飯一樣,但是對于今天到場的那些普通官員,甚至是陸垚下面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