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去婚禮之外,這宋朝的宴席規距也是十分的多。
宋朝沒有圓形餐桌,要么是正方形的方桌,要么是長方形的條案,餐桌周圍的座位都是兩兩相對的。主位跟客位常常位居一條直線上,我們把這條線看成一條縱線,那么餐桌另外兩側的座位就能連成一條橫線,宋朝人管那兩側的座位叫做“打橫”。
不過,在宋朝參加宴會,哪個座位最尊貴,哪個座位最低賤,哪個座位是主位,哪個座位是客位,是沒有一定之規的。那么,宋朝宴席上的座次到底按什么規矩來安排?其實非常簡單,宋朝安排座次的規矩用六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看房門、定座次”。
“看房門”是指看房門在哪兒。房門如果在南邊,最北邊的餐桌和每張餐桌北側的座位一定是最尊貴的(俗稱“首席”)。房門如果在北邊,最南邊的餐桌和每張餐桌南側的座位反倒成了最尊貴的席位。房門如果在東邊,最西邊的餐桌和每張餐桌西側的座位最尊貴。簡單一句話,你根本不需要去管東西南北,只要是正對房門的席面和座位,必然最尊貴。
由于古代的房子大多坐北朝南,所以首席一般位于餐桌的北側(正對南邊的房門)。首席右側的座位一般在餐桌西側,首席左側的座位一般在餐桌東側。而正是因為餐桌東側的座位經常讓主人坐,餐桌西側的座位經常讓客人去坐,所以人們習慣于把主人叫做“東家”,把私人幕僚和家庭教師之類受人尊重的賓客稱為“西賓”。
宋朝皇帝大宴群臣的頻率很高:皇帝過生日,大宴一次;皇后過生日,大宴一次;給太子舉行成人禮,大宴一次;給太子舉行婚禮,大宴一次;給外國使臣接風,大宴一次;給凱旋將士慶功,大宴一次;每年春節大宴一次;每年中秋節大宴一次;冬至和夏至拜祭天地,照例都各要大宴一次……總之在宋朝當大官,免不了隔三岔五參加國宴,一年到頭宴席不斷。
現在的人都知道,宴席多了未必是好事,因為宴席上總是有人敬酒,喝壞了身體不劃算。宋朝的官員也對頻繁參加皇帝召集的宴席感到苦惱,不過讓他們苦惱的不是喝酒太多,而是宴席上的規矩太多。皇家宴席都有哪些規矩,一時半會兒是說不完的,我們先瞧瞧國宴上是怎么排座次的。
按《宋史》第一百一十三卷記載,皇帝賜百官飲宴的時候,他自己要坐在正殿,面南背北,單人單席,坐龍椅,用黃綾當桌布;太子、親王、宰相、副相、樞密使、樞密副使、各部尚書以及進京述職的高級將領和高級地方官也坐在正殿上,不過不再是單人單席,是聚餐制:每四人或者六人共用一個餐桌,每人坐一個繡墩,用紅綾當桌布。
這些餐桌分成東西兩排,太子、親王和勛貴們坐東邊那排,宰相、副相、樞密使和各部尚書以及其他高級官員坐西邊那排。級別稍微低一些的文官武將沒有資格在正殿吃飯,只能去偏殿,偏殿里的餐桌比正殿里的餐桌矮一些,座位也比正殿矮一些。當你從莊嚴肅穆的正殿來到觥籌交錯的偏殿,會發現偏殿里的人整體上比正殿里的人矮一頭,這當然不是身高的原因,而是坐具偏低的緣故。
級別最低的文官武將連在偏殿吃飯的資格都沒有,得去外面走廊里就座。他們的餐桌最矮,坐具也最矮——每張餐桌旁邊鋪四條氈席,大家只能跪坐在餐桌旁邊吃喝,好像穿越到了跪坐盛行的隋唐以前。
跪坐的姿勢不舒服,再加上還要遵守很多規矩,以至于一些官員只要聽說皇帝賜宴就頭疼,總想請假不去。但是宋朝皇帝最煩自己請客的時候有人不去,比如“臣僚有托故請假不赴宴者,御史臺糾奏”。巨子要是編謊話請假,被人檢舉揭發出來是要受處分的。
官方宴會,務必到場。南宋初年有四員猛將:岳飛、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這四將各領人馬,抵抗金兵侵略,平定農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