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會館已有歷科鼎甲諸君齊在門前,衣冠濟楚,恭迎新貴。三人向諸君各施三揖,然后至戲樓中分次序而坐。于是佳肴羅列,笳鼓喧闐。坐未久,榜眼、探花離席言別,諸君恭送至街頭,二人則仍騎馬各歸府第。
可見披紅騎馬僅僅是到奎星堂、觀音廟、關帝廟行香而已,和舊中“落難公子中狀元”后游街光耀大有不同。
那么宋朝人中了狀元、進士怎么慶祝呢?其實黃梅戲里的戲詞都給出來了,和實際情況差不多。
進士著紅袍按照宋朝官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穿紅袍,即使考中進士初始官職也是很低的,不過八九品而已,是沒有資格穿紅色官衣的,但是從宋朝開始皇帝特賜進士紅袍、笏板。
太宗即位,……太平興國二年,御殿覆試……。凡五百余人,皆賜袍笏,錫宴開寶寺,帝自為詩二章賜之。
帽插宮花赴瓊林宴《女駙馬》里說的帽插宮花、也曾赴過瓊林宴也是真的,瓊林宴也稱聞喜宴,為皇帝御賜,自宋太宗朝端拱元年始:
八年(太平興國),進士、諸科始試律義十道,進士免帖經。明年(端拱元年),惟諸科試律,進士復帖經。進士始分三甲。自是錫宴就瓊林苑。由于錄取進士人數眾多,自宋太宗朝太平興國九年開始把進士分為三甲,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賜宴名曰瓊林宴,因為舉辦宴會的地點在瓊林苑,故名,后來因改變地點瓊林宴一度改為聞喜宴,宋人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一文中記錄了瓊林宴戴花的習俗: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說的就是中進士后參加聞喜宴,帽上插花,司馬光覺得這是助長奢侈之風不愿意戴花,其他進士勸他這是皇上恩賜的,君命不可謂才勉強戴了一枝花,和別人戴兩枝、多枝的形成了鮮明對比。
狀元游街其實不存在狀元游街。在宋朝,公布進士名次當日由皇帝親口念出一甲三名進士的名字,稱為傳臚。每當皇帝念出第一名的姓名時,滿朝的公卿大臣無不踮起腳來爭相觀看,然后狀元從崇政殿出來,一路上人們爭相傳誦狀元的名字,擠在路上觀看猶如過廟會一樣摩肩接踵,有的人實現占據有利地形,有些人爬到樹上,有些人站在屋頂上,就是為了一睹狀元的尊容。北宋狀元蔡齊及第后,宋真宗見其“堂堂偉岸、進退有法“,十分高興,特詔命派金吾衛士七人清道。這就是所謂的狀元游街吧。
可見所謂的狀元游街不過是狀元從崇政殿到東華門在到寓所一路上的過程,在宋朝不存在打馬御街前的的情況。但在御街上,萬人空巷來看狀元,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
除了這些官方的慶祝以外,進士們還會自己組織一些活動,主要是拉近同年們之間的感情,在官場上多些幫襯。出《登科錄》,將登科之人的姓名、籍貫、三代先人的名諱收錄成冊,分發到全國各地,可以收回一點經費。另外就是大家湊錢喝酒,游玩。這些事都有進士們一起選出代表來主持這些事,主其事者稱作團司。
宋朝的建立者經過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看慣了武將憑借這手中的兵權謀反叛亂,其中不乏草頭代王登基坐殿,為了防止武臣作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這還不夠必須抬高文人的地位,讓他們獲得權力。于是經過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以及宋真宗兩代三位皇帝的努力,終于將文人抬高到空前的地位。給予進士們諸多榮譽,也是他們采取的手段之一。
這樣看來,趙宋時代考中進士甚至狀元怎么慶祝都不過分的,因為皇家是鼓勵的,巴不得把文人的地位提高。
說回當下。此時的城墻上,趙禎總算是念完了所有人的名字,而其中,蘇軾是狀元,曾鞏是第二名榜眼,而陸垚則是探花。至于一開始的時候覺得自己沒有辦法通過這次科舉考試的蘇轍,雖說沒有能夠進入到前三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