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屬于士庶階層,主要包括出身在商賈之家、富裕的農民家庭、朝廷官吏家庭等家庭的女性。
由于宋代打破了“坊”與“市”的界限,農業、商行、手工業等商品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帶動了中層階層女性社會地位的顯著提升,此類女性成為宋代服飾風尚的模仿者和擁護者。
下層階層為地位低下的女性,主要包括農民家庭或商販、雜役家庭中的普通勞動婦女,其占據了宋代人口的絕大部分,也是宋代風俗畫中主要表現的女性形象。
下層女性還包括一類特殊人群,主要有宮廷侍女、樂舞伎、娼妓等,此類女性身份低微,居于社會底層。其中樂舞伎和娼妓由于職業上的特殊性,所著服飾往往華貴艷麗,是宋代服飾風尚的有力推動者。
宋代傳世繪畫中,女性身份的不同所反映著不同階層女性的服飾風尚。
宋代自北宋建國以來,便效仿隋唐的衣冠服飾制度,制定了適用于宮廷后妃的一套完善的冠服制度。
其中,“袆衣”作為皇后最高等級的禮服,在宋代禮儀活動中發揮著顯著的政治符號特征,具有禮儀服飾的文化特征,是各類服飾等級衡量的標準。
宮廷貴族女性中除了皇后冠服制度外,對于后宮嬪妃,也有一套完備的后妃禮服制度。在宋代人物繪畫中,多見宮廷女性形象。
宋代佚名繪畫作品《女孝經圖卷》第二章“后妃章”中,可見后妃禮服式樣?;屎箢^戴蓮花冠,博鬢等肩,身著交領大袖禮服,衣長及地,衣領、袖口、下擺處皆有紅色緣邊,腰間系有紅白相間大帶。
其中,禮服的形制和袆衣形制類似,保留了主體的交領大袖、蔽膝、大帶,但其主體顏色、服飾紋樣區別于袆衣,可見上層服飾等級中的嚴謹性。
與高度程式化的禮服相比,更加世俗化的常服成為宋代上層女性普遍通行的服飾。上層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穿著常服大袖或褙子,此類服飾逐漸在宋代女子服飾中占據主要地位,成為中、下層女性普遍效仿和追求的主要服飾,是宋代女子服飾中的經典樣式。
《宋史·輿服三》記載:“其服,后惟備袆衣、禮衣,妃備褕翟,凡三等。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背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下不異。”在上層女性中,對于內命婦而言,大袖是較為正式的日常服飾,而對于外命婦而言,大袖是其在正式場合穿著的禮服。
北宋初期,后妃大袖常服形制較為簡單,其樣式可以在宋代佚名繪畫《宋宣祖后坐像軸》中見可以到。
畫中杜太后頭戴芙蓉冠,飾有鳳釵、步搖釵,身穿大袖襦裙,裙長曳地,呈現平鋪樣式,外穿對襟大袖衣,衣擺后身開衩,呈前短后長樣式,坐時前擺及地,后擺拖垂較長,系紅白相間帶于胸前,外配有鳳紋霞帔。大袖的形制與禮服形制類似,不同之處在于領型上的變化。
宋代初年,國家剛剛結束了五代割據混戰的局面,社會逐漸發展穩定,為了減輕農民賦稅徭役負擔,穩固統治,維持經濟發展,宋太祖繼位時,便實施了一系列利于農業發展的措施,以獲民心。
宋太祖于乾德四年(966)曾頒布詔令:“自今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并令只納舊租,永不通檢?!睖p免了農戶墾田開荒的賦稅。
同時,均減徭役,賦稅專收,除了地方賦稅的小部分開支,其余賦稅集中,由中央統一掌握,實施“命官分詣諸道均田”的均田法治,獎勵開荒田者,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加了戶口數量,擴大了墾田面積。
全國墾田面積自宋太祖開寶末年(968-976年)的2953320傾增加到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的4400000傾。戶口數量也從宋太祖至道三年(997年)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