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
一天過后,此時距離瓊林宴還只剩一天的時間,現在的大街小巷,基本上討論的事情也就只有兩個。第一,就是明天要舉辦的瓊林宴了。
追溯史料,自唐中宗時,每年三月,朝廷便會為新科進士在曲江舉行盛大的游宴之會,以示褒獎與榮恩,故得名“曲江宴”。
每逢盛宴當日,新科進士們便會盛裝出行,騎高頭大馬,一時風頭無兩,好不肆意。而后,游賞結束,士子便會參與接下來的新科進士宴與宮廷宴會。
杜甫便曾描繪過這場宴會的奢華與精美,“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珍貴的駝峰,鮮美的白鰱魚,各種山珍海味令人目不暇接。宮人們越過宮廷門檻的步履如飛,卻不起絲毫灰塵,御廚們絡繹不絕地送來各類珍饈美食,供未來的國之棟梁享用。宴會盛大之景,不難想象。
而至宋代,科舉制度有所變革,士人參政議政的積極性被大大鼓舞,文人與政治之間的關系達到了空前的密切。于這一時期,科舉致仕,成為了大多數宋代文人的追求。
為與文人高漲的熱情相應,宋代各項政治制度皆為文人入仕大開方便之門。作為最高統治者,宋代帝王更是屢屢親自在金鑾殿上開科取士,以體現對科舉的高度重視,并借助這一方式盡可能的保障科舉考試的公平性。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曾言,“昔者,科名多為勢家所取,朕親臨試,盡革其弊矣。”宋人于科舉的重視,可見一斑。
在這樣的背景下,宋代自然沿襲了大唐的曲江宴習俗,大體形制與唐代無出一二。而為使天下文人皆能感受皇恩浩蕩,朝廷更是特意興建瓊林苑,以作為新科進士及第后舉辦宴會的地方,史稱“瓊林宴”。
即便北宋滅亡后,南宋建國,設宴地點有所改變,但宋人仍然選擇沿襲“瓊林宴”之名,其名稱與形制,都對元、明、清時期的科舉賀宴產生了極大影響。
瓊林宴雖是曲江宴傳承產物,但青出于藍勝于藍,瓊林宴的盛大精美程度絲毫不遜于曲江宴。這一點,從瓊林宴的舉辦地址中便可窺的一斑。
作為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瓊林苑中各類建筑與景觀布局錯落有致,無數名貴花草之間交相輝映,“上有橫觀層樓,金碧相射,下有錦石纏道,寶徹池塘,柳鎖虹橋。”其精美程度與觀賞藝術性,無一不體現了宋人極為高超的審美水平與建筑技藝。
不過,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瓊林宴極為龐大的形制規模。《宋史·太祖本紀三》中記載,開寶六年三月,宋太祖足足賞賜了二十三萬宴錢,為宋準等新科進士舉辦瓊林宴。而當時即便官至宰相,每月俸祿也不過三百千,在這樣的對比下,可想而瓊林宴的奢華程度。
在真金白銀的支持下,每一位參宴者無不為宴會的精美奢華程度驚嘆。宋庠《庚午春觀新進士錫宴瓊林苑因書所見》一詩中,便從瓊林苑中的良辰美景,以及瓊林宴的盛大隆重兩個方面,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他于這場盛宴中的所見所聞。
位高權重的帝王親信主持盛宴,御賜的賀詩與寶物源源不斷地從宮中涌來,就連掌管宴會吃食用度的主事,都是專門掌管帝王膳食的太官。在這樣的重視下,初入朝堂的士子們深感天子重視,一時間感激涕零,再三叩謝皇恩浩蕩也成為常態。
至于宴會飲食,則架勢更為隆重。盡管在歷史長河中,已再難復原宋代“瓊林宴”真正的食單,但僅從史料的只言片語中,其精細繁復之風便展露無疑。
“四司六局”分為賬設司、廚司、茶酒司、臺盤司,以及果子、蜜煎、菜蔬、油燭、香藥、排辦六局。各司各局的分工細致程度,單從名稱設置中便一目了然。這樣的精細,即便是與今日隆重盛會相比,也沒有遜色絲毫。
不過,除此之外,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