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下時代的自由戀愛不同,古人的戀愛和約會,從形式、過程和地點,都有很大差別。
想要在古代談戀愛,時間很重要,先秦時期社會文化開放,青年男女想要約會受到的社會制約較少。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社會風氣的不同,想要約會所遇到的困難也各不相同。
如果能夠生在先秦時期,那么恭喜你,這個時期的民間風氣,比現在還開放,甚至很多地方還在流行走婚,所謂走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男女互相看對眼了就在一起,當做結婚了,等到互相看不順眼的時候,就一走了之,各奔東西。
尤其開明的是,早期的走婚現象沒有男女之分,既有女孩走婚的,也有男孩走婚的,公平合理,沒有任何歧視女性的意味。
當然,如果你實在不想主動出擊,懶得去找對象的話,也沒關系。國家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日子,安排未婚男女來一場全國性的大相親活動,總能從中找到一個自己所喜歡的。
《周禮》之中記載說:
“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
也就是說,在每年農歷二月的時候,草長鶯飛,未婚男女們就要集體出來找對象,相親。這一天互相看對眼了私奔的,不能阻止他們。
更重要的是后面一句:“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也就是說,這場在每年二月舉辦的全國性相親活動,不是自愿的,而是國家強制執行的,你要是無緣無故的不去,那是要受到法律的審判的。
現代適婚男女們總在抱怨父母催婚,這要是在周朝,妥妥的國家催婚,就問你壓力大不大!一想到周天子每天忙完國家大事后,還要操心臣民的婚事,估計再懶散的人,也得趕緊起來去找對象。
所以說,如果生活在先秦時期,青年男女們想要約會,基本上沒有任何障礙,最大的障礙就是自己。萬一你不想去,國家還得專門催你去相親談戀愛。
到了漢朝,隨著漢武帝和董仲舒兩人一拍即合,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社會風氣就逐漸發生轉變,這時的青年男女想要談戀愛,就不那么自由了,尤其是對于女性來說。
這個時候如果想要找個心儀的人談戀愛,就得充分發揮自己的智商。
首先是因為隨著封建禮教的加強,女孩子到了適婚年齡后,能夠出門的次數變少了。這時如果你不想隨便找個表弟表哥近親結婚的話,那么就得充分調動自己的智商,抓住一切機會明示暗示,百折不撓的尋找戀愛機會。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這種初級暗示之外,更多的還得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外出的機會,遇到良人時必須在短時間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撩夫”套路。
唐代詩人崔顥在《長干曲》之中,就描繪了這么一個聰敏機靈額適婚女青年形象。“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短短的四句話,其中至少包含著好幾層戀愛套路。首先,“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表明兩人相遇是偶然,在河中央,代表著雙方能夠搭話時間并不長,所以最重要的是先告訴他自己住在哪里,給以后見面留下機會。
其次“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這句話可以說是這次搭訕的精髓。作為一個女孩子來說,雖然戀愛無罪,但畢竟有著社會風氣的影響,這么直白的跟對方搭訕,顯得有一點不矜持,于是用“老鄉”來打掩護。其次,在消除掉對方的那一絲反感之后,“或恐是同鄉”不僅是暗中告訴對方咱兩是老鄉,有的聊。而且還可以成功的勾起對方好奇心:這是那家的姑娘,這么好看還是我老鄉,以前怎么沒見過呢?
至此,這次短暫的搭訕宣告結束,如果對方也對自己有好感的話,那么勢必會想辦法去打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