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蔓延。眾多鋼鐵廠、鑄造廠、化工廠等如同雨后春筍一般在深空星的大地之上出現。
這些工廠的職責,除了為基建、人們所需要的各種建筑,比如維生基地、種植車間等建材之外,最主要的一項任務,便是生產標準資源箱。
某種程度上,標準資源箱的產量,也關系到物資投射的速度。
事實上,從深空星發射往塞德娜星的標準資源箱,在卸下內部物資之后并不會被還回來。因為它本身也是資源的一種。
它所采取的優質特種鋼十分適合用在太空基地、飛船等設施的外殼之上。只要鑄造一下,改變一下形狀,塞德娜星的人們就可以直接用了。
眾多的礦產資源、工業品、化工產品、原料等潮水一般匯聚到了基地這里,然后被裝入到了標準資源箱里,被一一投射到了太空之中。
因為深空星也存在自轉,而一號電磁軌道炮的調整能力有限的緣故,平均下來只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可以進行發射。而就算如此,一號電磁軌道炮在進入平穩運行狀態之后,平均每天也要發送600個標準資源箱,發送的資源總量高達48萬噸左右。
而在一號電磁軌道炮之外,位于深空星不同地方的二號、三號、四號電磁軌道炮也在建設之中。等它們建成之后,就可以做到全天候無縫發射了。那時候,每天可以發送的物資就將高達200萬噸左右。
當然,電磁軌道炮的數量,以及發送物資的數量多了,依靠此刻這5000人很顯然是不夠的。不過沒關系,再過幾年,地球號運輸船還會運送更多的人過來。塞德娜星那里的人們,也在快馬加鞭的建造更大型的太空運輸船了。
而就以現在的規模,也即一臺電磁軌道炮,平均每天48萬噸左右的物資運輸量,放在以往,也絕對不可能是這區區5000人就能勝任的。
事實上,深空星這里采取了最高等級的自動化生產模式。大量的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幫助人們承擔了大部分勞動,唯有實在無法用機器人代替的,才會用人力去做。
這也是自從趙長星降臨塞德娜星以來,所一直采取的發展模式。正因如此,人類文明的發展才能如此之快。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轉眼間便是數年時間過去。便在塞德娜星上空的近地空間之中又多了幾個第二代大型滾筒基地之后,這從深空星發射而來的第一個標準資源箱終于接近了目的地。
一切都如同計算好的那樣,恰當的地點,恰當的時間,這個標準資源箱恰到好處的泊入到了塞德娜星的環繞軌道之中。
當然,這整個過程不可能這樣一帆風順。星際輻射、星際塵埃云、眾多天體的引力,可以影響電磁炮彈丸的軌道令其變得不精確,同樣也會令標準資源箱的軌道出現誤差。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建造標準資源箱的時候,便在它上面安裝了軌道保持設備,也即裂變電池和高達十幾噸的燃料,讓它們在軌道產生誤差的時候可以自行調整回來。
為此,深空星和塞德娜星上都建造了大型的通訊基地,專門用于和標準資源箱通訊,為它們位置和軌道、速度校準信息。
在趙長星的親自關注之下,在不知道多少臺精密設備的注視之下,后續的打撈動作立刻開始。
兩臺可以吸附在標準資源箱之上的移動發動機自行吸附到了它上面,然后啟動,如同拖船一樣,將標準資源箱拖動到了一號太空電梯太空端近地基地之中。在這里,人們直接將其切割,于是,700余噸經過處理之后的純凈水冰便呈現在了人們面前。
標準資源箱被切割成了鋼板,運到了用于制造飛船和太空基地的船塢之中,這700余噸純凈的水冰則乘坐太空電梯降落到了塞德娜星的地表。之后,又由趙長星親自按下按鈕,將這些來自數千萬公里之外的寶貴物資釋放到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