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汛期高嶺村成功挺過洪水的考驗,修建的堤壩雖然不能將全部河水擋住,但卻有效的減緩了河水的流入。一些開墾出來的田地也成功的完成了豐收,成為所有村民的過冬食糧。
那些被淹的地方也沒有被完全放棄。
在歸化民和一些懂得捕魚的村民的聯合下,他們利用小舟在水面上大規模的捕撈,大大的充實了一把村里的肉食庫存。一些吃不完的魚蝦則用繩子串起來掛在太陽底下曬干,在日后豐富村民們的餐桌。
而除了沼澤地以外,村子的其他三面就是茫茫的原始森林了。即便爬到樹冠上,看到的也是延綿不絕的綠色林海。天氣晴好的時候,還能看到西北面的大山與北面像玉帶一樣蜿蜒流淌的大河。
這樣原始的風貌,讓很多剛來這里的漢民,有種說不出的蒼茫之感。再加上那時候林子里常有老虎、豹子、豺狼傷人,讓不少陸續遷移過來的新移民都有了搬離此處的想法。
一直到后來燒荒和大規模的捕獵,才將這種牲畜傷人事件的頻率降到了最低。
現在這種莽荒的景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在村子的北面和東面,原始林子已經往后退了數十里,取而代之的是已經開墾出來的荒地。
距離村子近一點的荒地已經種上一季莊稼了,地里還殘留著大量沒有處理過的秸稈。因靠近森林,所以村子的燃料問題是不用擔心的。因而這些村民也難得奢侈一把,舍棄了地里殘留的秸稈,直接讓其爛在土里當肥料。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辛辛苦苦的將其從地里拔出來,然后曬干后拿回家生火做飯。
在這些方塊狀的田地間,則是一顆顆密集的樺樹、楊樹、松樹組成的人為間隔。它們就和現在明國城池里暢行的‘行道樹’一樣,在田埂地壟間成了最好的分界線。
一些散養的豬牛羊在這些收割后的田地間翻找著、啃食著,將很多落下的麥子給吃進肚里。而在村子的西北面,林子卻依舊很茂盛。這是當初島上殘留的部分林子,因其讓剛來的移民們站穩了腳跟,所以也是為了留個念想,特意保留了一小片林子。
另外也是這片林子更北面還有一條小河。聽官府的人說,河流附近的水草林木最好不要大肆砍伐,似乎是極易造成水土流失什么的。村里的百姓都不大懂,但他們知道聽官府的準沒錯。
目前大多數的房子都建在土丘上,但隨著人口的增加,現在已經有部分房子建在了土丘下。這些房子的建造經驗有部分是從那些歸化民身上學到的。材料都是一顆顆生長了數百年的原木,然后在外墻糊上泥漿和苔蘚。
屋頂也照此處理,但在最外面還蓋了一層樺樹皮。
那些林中部落多是建造這種樹皮房子,頂上很尖。高嶺村的房子雖然尖的不像帽子一樣,但屋頂也比較陡。這是為了防止冬日大雪堆積,從而壓垮了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