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它的不同之處,不管這個城市的大小,自身的特色是少不了的。
可惜,哪怕是英子的父母,也很少來市里,英子家雖然打獵、種地等,但是要說多富裕,那是不可能的,只能說不愁吃喝而已。
英子和彩珍10多歲就離開這里了,對這個城市更不了解。
還好,這個城市有汪瓊的下屬單位,因為這里是山區的原因,加上以前這里存在過幾個小國,風水不錯,所以,考古研究所一直存在。
汪瓊不說別的身份,就以古文化廳,副廳長的身份,在這里就很好使。
交通工具、向導、司機,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汪瓊一大家子,8口人,跟在后面玩就行。
要不說專業的事,就得交給專業的人那。
英子的父母,跟著玩以后,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老家市里有這些玩的地方,有這些特色吃食,覺得很不可思議。
還沒等汪瓊他們把這個城市玩遍,楚紅安排從京都運來的禮品,已經到站了。
隨行的人員是老胡他們,老胡他們把自家媳婦兒都帶來了,牛頭溝是老胡和胖子下鄉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有不同的意義。
好久沒來了,正好趁這個機會,過來看看。
既然東西都到了,那么正事要緊,玩什么時候都能玩。
一輛大貨車,一輛冷藏車,幾輛越野,一個小車隊,向英子的村子行駛而來。
貨車里裝的大部分是禮品,還有一部分和冷藏車里的東西,是辦答謝宴準備的,省的到地方,他們在準備。
車隊是小車隊,但是這路并不好走,越野好好說,大車就費勁了,尤其是去英子家的村子這段路。
時間好像對這里沒什么影響似的,這里跟當初帶英子父母走的時候,簡直一模一樣。
路還是那個路,山還是那個山,一切都沒變。
這里跟京都不一樣,時代發展并沒有對這里,有太大的發展。
從鎮里到老胡和胖子下鄉的村子還好說,畢竟有當年汪瓊的幫忙,村里有了大筆收入,自發修路,就是那種農村常見的水泥路。
這種水泥路對一般的鄉村足夠用了,當初這個村子修路的時候,可把附近十里八鄉所有人羨慕的不行。
可是,通過這個村子,往英子家的村子走的時候,路就變成了土路。
這土路很難走,尤其是對大車而言,這還是晴天,如果是雨天,那就不用多說了,大車想過去,那是做夢。
小車隊頭車里坐著汪瓊兄妹和英子,前位坐著是這幾天陪他們的向導,是一位當地人,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40多歲了,對這里很熟悉。
英子看著外面陌生又熟悉的景色,感慨道:“好幾年沒回來了,感覺還和以前一樣,一點也沒變。”
汪珂就來過一次,但是她只對吃和玩記憶深刻,別的記不清。
汪瓊來過這里幾次,以他的記憶,對什么都記憶深刻,他跟著說了一句:“是啊,一點都沒變。”
汪瓊隨了一句后,就對向導問道:“老劉,我記得這些年,國家大力發展城鎮鄉村的交通計劃,市里還沒有輻射到這里嗎?”
對于自家單位的直屬領導問話,老劉老實的回到道:
“領導,關于您說的這個計劃,這幾年市里一直在執行,可是,您也知道這里屬于山區小城,沒有礦產,也沒什么經濟項目。”
“所以,交通計劃一直執行的很緩慢,市里先修能帶動經濟效益的地方,經濟好了在一步一步修,最后完成全市交通計劃。”
汪瓊笑了笑說道:“沒想到老劉對這方面還挺了解的。”
向導老劉道:“領導,我家也是農村的,我們村還不如這里那,肯定排在最后面,村民因為交通不便,生活方面影響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