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下,正教有三,儒道釋三家并行,不論是官場還是民間,亦或是修行界,這三教都是妥妥的領頭羊。
其中,佛門在中土的歷史最短,因為這是個外來教派,傳入中土之后,又在不斷地學習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可以說,中土的佛門,已經和西域的佛門不是同一個佛門了。
也正因為吸收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佛門在中土的發展也越發壯大,上到王公貴族,下到販夫走卒,信佛者不計其數。
而修行界,佛門僧人也是非常強大的一支力量,和儒道兩家并列,實際上也隱隱有壓過道門,成為第一的氣象。
這是因為道門比較低調,道門諸多道統,大多數都奉行低調的行事作風。
不把人逼急了,你都不知道人家有多厲害。
總之,明面上的佛門,勢力之大,絕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
可以說,滅一個王朝的難度,遠不如滅佛門的難度。
但這日,雞鳴寺方丈空聞大師頌念經文時,忽然心中有感。
佛劫四起,妖孽叢生。
空聞大師也沒想到,佛門發展勢頭正好,怎么就有了佛劫。
但這事他既然心有所感,便說明這是來自上天的指示,也是佛祖的庇護,為他送來天機。
既然如此,此事自當好好面對。
佛門處理問題的方式當然不是現在就去找出佛劫的根源,然后去滅了它,而是選擇去尋找應劫之人,帶領佛門,渡過佛劫。
這一定是上天對佛門的考驗!
空聞大師確信這一點,馬上便去聯系各路高僧,共商大事。
既然是佛劫,便不會是雞鳴寺一座寺廟的事情,各個佛寺之間,需要加強合作,共度難關。
一時間,修行界暗流洶涌。
至于朝堂之上的變故,那就更是驚天動地。
顧思明得知自己被皇帝懲罰,全家流放越州,而皇帝已經罪己退位,不戰而降,不禁老淚縱橫.
“吾有三罪,未能除蕭昭,復漢土,守國祚,今日吾當身死,爾等自去越州,勿復顧北。”
說罷,身子骨已經不怎么硬朗的顧思明溘然長逝,顧家上下皆悲傷泣涕,但還未給顧思明入葬,皇帝的人便到了相府,驅趕顧家的人離開建康,發配越州貧苦之地。
可憐顧思明一身效忠于皇帝,沒想到臨死了竟面對這種局面,顧家子孫不乏含怒痛罵者,只有一個少女滿臉平靜,既不哭,也不鬧,更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怒罵蕭潛。
房梁之上,陸元化是眼睜睜看著老友身死的,此時他也不禁心中悵然。
顧思明已經是油盡燈枯,知道蕭潛真的沒有動用一兵一卒就直接投降了,更是氣得半死。
但他到死的時候,也沒有怪過皇帝一句,只怪自己有罪。
為人臣者,當如顧思明。
至于顧家兒郎痛恨蕭潛,這也是應有之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局勢看得清楚。
如陸元化,若非他見過蕭潛一面,也會覺得這皇帝當真是昏聵至極,但現在,他多少還是明白了蕭潛的一番苦心。
如今的局面,梁王奪得天下幾乎是定局,蕭潛抵抗也就是多增加一些傷亡罷了。
他能果斷投降,保住了更多人的性命,已經算的上是英明,而后,他痛罵忠于自己的臣子,當然是想給他們一個能投靠新朝的臺階下。
任何一個曾經忠于蕭潛的人,都可以轉過頭去倒向蕭昭。
至于顧家,除了流放能有機會保顧家上下的性命,基本沒有別的辦法了。
蕭潛這是陽謀,哪怕蕭昭知道蕭潛打的什么算盤,也不好繼續對前朝老臣趕盡殺絕,本來就是造反的事情,能少點殺戮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