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的歷史階段,寫過兵書的人其實已經不少,像是姜太公的《六韜》就很有名,另外像是老子寫的《德道經》某種程度上也能算是兵法,再來就是孫武獻給吳王闔閭的《兵法十三篇》肯定也是一部兵書。
那一部《太公六韜》暫時還沒有流傳度,要到姜齊被田氏所取代,姜姓呂氏幾乎被斬盡殺絕才讓《太公六韜》被流傳出去,得到了的人很多,能用得好的人卻是不多。
孫武將《兵法十三篇》獻給吳王闔閭,得到了極大的贊賞,后面才能得到重用。
這部《兵法十三篇》是怎么流傳到后世很不好說,當今卻是只有極少數的人看過。
而《兵法十三篇》其實并不是后世的那一部《孫子兵法》,一個說法是有人將孫武和孫臏的兵書進行了合編才有了《孫子兵法》的誕生。
智瑤寫的兵書沒有多么玄乎,更多的是寫下自己對于練兵的想法,對于戰爭的暢想一點篇幅也無,暫時沒有寫到“地形篇”的部分。
所以,智瑤正在寫的兵書更趨于《練兵實紀》的類型,后面他還會加入軍隊所需的器械,諸如單兵武器的刀、盾、矛、戈配置,需要多人合作操作的床弩、車弩、投石車等等,從而絕對會涉及到陣型的研究。
按照那個發展,智瑤寫出那些著作之后,大概是會搶了戚繼光的活,《紀效新書》、《練兵紀實》、《武備新書》會被先寫出來,等智瑤參加的戰爭多了,會再寫一本類似于《蒞戎要略》的書。
如果智瑤將那些著作寫出來,尤其是在春秋晚期完成著作,說什么也不會少了一個武廟的位置吧?
差不多來到春暖花開的季節,智瑤將自己寫好的兵書整理了一番,來找到智躒了。
“祖,此些乃是孫近日所得。”智瑤將放在盤子里的書籍放在智躒身前的案幾上。
智躒知道智瑤近期在寫書,大體上也知道是在寫什么,明面上沒有任何干涉,暗地里則是無比關注。
因為智瑤沒有想要寫太多玄乎的東西,再加上暫時并沒有定稿,肯定是不會有正兒八經的“序”啦。
不過吧,書籍的第一頁寫著這么一句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一句話直接將智躒給鎮住了,臉色肅然地看了一眼等待品鑒的智瑤,點了點頭才繼續往下看。
第二句話是: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智躒對于國家強大好戰會滅亡有點不以為然。
晉國就是從一個小破國家一再征戰,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戰爭,滅掉諸侯數十才有了基本盤,隨后一次又一次擊敗諸侯才獲得霸主地位。
這個跟春秋時期的特殊環境有關,國家與國家交戰都是奔著很實際的利益而去,輸了自然是大虧特虧,贏了則是必然獲取利益,能打贏就越打越強顯得很自然。
輪到戰國階段也是那樣,交戰不是為了道義,打贏則是必然有其收獲,虧本的買賣反正不會去干。
當然了,諸夏內戰的話,打下哪一塊地皮都能經營,哪怕短期內沒有獲得利益,長期利益肯定是有。
輪到了大一統時代王朝基本盤已經固定的對外戰爭,用兵的相關逞能太大,可以獲取的利益卻很少,對外進行戰爭自然而然也就很難獲得馬上能夠看見的收益,再加上沒有耐心或眼光去經營新得到的地盤,肯定是認為虧本了。
有那么些蠢貨就光看到了虧本,沒有想過將敵人打跑本身就符合國家利益,死盯著戰爭投入的成本,沒有看到獲取到的政治聲望以及保證了國防的需要。
有一個說法是西漢就定鼎了諸夏的勢力范圍,后面的朝代所能夠長期占領的地盤太少,認定的是占領的某地不適合定居。
那么,西漢時期的南方是個什么模樣?其實自漢武帝開始銳意進取,數代大漢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