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373章: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田氏絕對打不過智氏,關(guān)于這點根本不用有絲毫的疑問。
在確認鐵定打不過之后,田氏還會思考其它,比如智氏都已經(jīng)把齊國折騰成那樣,有多大的可能性會放棄東萊不做吞并。
以己度人之下,田乞百分百肯定智氏不會放棄東萊,那么他們也就有了延伸出來需要思考的下一個問題了。
如果吳國北上,再加上田氏復(fù)立的國家,兩者結(jié)盟有可能扛住智氏嗎?
又或者說,哪怕吳國加上田氏可以扛住智氏一兩次,吳國愿意每次都北上幫助田氏抗擊智氏的入侵嗎?
那是用膝蓋骨去想都能想得出來的事情!
吳國幫助……或扶持田氏復(fù)國是想要利用,兩者之間是吳國作為主導(dǎo),哪有吳國一再無條件幫助田氏的可能性?真成了這樣,該是田氏成了吳國的爹,完全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亂了。
說得再難聽一些,吳國有需要田氏的地方,真讓吳國一再付出難有收獲,還不如吳國直接吞了東萊,再去直面智氏的威脅,憑什么吳國要像兒子孝順爹一般的去對待田氏呢。
所以了,田氏在大陸其實已經(jīng)失去了未來,沒有找到退路當(dāng)然只能死撐著,直至滅亡那一天的到來;他們尋找到退路,并且有了箕子的前例,完全確認無法跟智氏相抗衡為前提,舉族逃亡其實就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人在“臨淄”的智瑤很快得到子貢的匯報。
子貢給的信息是田氏已經(jīng)在做復(fù)國的相關(guān)行動,包括向智氏和吳國索求資源,派遣使者前往“洛邑”獲得周天子的允許。
其中,田氏派遣使者去“洛邑”的這個行動最能展現(xiàn)態(tài)度,同時有心人去查也能輕易查得出來。
智瑤就派人前往“洛邑”進行查證,相信很快就能得到信息反饋的。
周天子會不會認可田氏在東萊復(fù)國呢?有楚國覆滅陳國的因由,再加上吳國和晉國會幫忙田氏進行公關(guān),應(yīng)該是會同意的吧?
那么,智瑤有沒有察覺到田氏那邊的異常舉動?他又不是全知全能,哪怕有細作匯報田氏正在整合物資和調(diào)動人手,沒有相關(guān)的“靈感”在前,大概很難猜測到田氏想要舉族跨海遷徙。
事實上就是那樣,做什么判斷都要有相關(guān)依據(jù),諸夏歷史上還沒有舉族跨海遷徙的前例,有也是箕子帶著族人從陸路遠竄遼東,不是有太明顯的跡象,有太多事情需要關(guān)注的智瑤哪可能整天光琢磨田氏到底想干什么。
目前,智瑤正在面臨一個難題。
“齊君薨逝,公族為君位爭論不休,乃有動武之舉。”司馬穰苴真心覺得國之將亡必有妖孽橫行。
齊國都那樣子了,一幫公族好像對惡劣到極致的現(xiàn)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眼看著君位出現(xiàn)空缺,再有齊君頑不是公室的嫡系都能上位,他們忙著爭取智氏的支持,一邊又互相爭吵與亂戰(zhàn)。
智瑤有些頭疼地說道:“我若并之,必惹諸侯側(cè)目。”
以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來看,智氏并不那么適合立刻兼并除了東萊之外的齊國疆域,諸侯的感官只是一方面,主要的是智氏目前不適合有大動作。
很明擺著的道理,智氏啟動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光是動用的勞動力就有二十二萬,會消耗多少糧食就擺在那里,相關(guān)的管理人才也集中了過去。
一個集體的精力并非無限,有了一項大動作之后,不免是會忽視其它方面,事情越多就越容易出現(xiàn)疏漏的道理,怎么可能被忽視呢?
另外一點,以當(dāng)前人們的三觀和思維來說,哪怕智瑤有那個精力能夠管得過來,還是會讓大多數(shù)人無所適從的。
司馬穰苴說道:“如此,使之亂戰(zhàn),可也。”
智瑤某種程度上覺得司馬穰苴是一個狠人。
一句“亂戰(zhàn)”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