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貴族第427章:或將決定能不能成為始皇帝
擺事實講道理,智瑤需要關注的事項真心太多了。
另外,不想腦袋再被制作成為酒杯的話,智瑤更加需要小心翼翼。
說到底,主要還是時機不對!
算起來,智氏對齊國的攻略長達近十年,真正實施兼并的時間卻是不超過三年。
齊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他們還有擁有過自己的輝煌,免不了有人懷念姜姓呂氏的。
現在,只要解決了貴族,其余階層其實不用太多擔憂。
說得難聽一些,除了貴族之外的其他階層沒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需要一個“導師”來告訴說有多少權益,又該怎么去爭取。
智瑤借田氏……媯姓陳氏解決了齊國的大部分貴族,智氏又解決了一批,著實無法保證會不會有齊國貴族不甘心。
那么,留下必要的兵力控制和維穩齊地,不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乃是必須有的防備,對有想法的齊國貴族或東萊的媯姓陳氏都是。
本來智瑤征討魯國是為了吸引聯軍到魯地交戰,奈何作為盟主的楚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呢!
曾經,楚國就用征討陳國逼迫晉國南下到陳地交戰。
當時,作為盟主的晉國知道去陳地交戰會對己方很不利,晉軍依舊選擇南下抵達陳地跟楚軍交戰。固然有晉國不怕事的自信心,何嘗不是被楚國逼迫成功呢?
智瑤的圖謀失敗,交戰場地變成位于靠近鄭國區域的宋國境內。
在這個地方,發生一點什么事都能更快傳到各處,對新生的原國算是一種有利有弊吧。
現在,智瑤根本無法全力應對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軍,還需要顧著魏氏和可能起事的齊國貴族、媯姓陳氏,乃至于秦國以及草原方向都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在那種現狀之下,很難不讓智瑤出現一種束手束腳的情況啊!
萬幸的地方在于,智瑤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沒有白費,起碼讓智氏變得足夠強大。
“新調二‘師’即可。”智瑤說道。
孫武立刻回應,道:“我軍甲胄齊備,兵刃無缺,乃有多種器械,獨有糧道需以保證,其它無憂也!”
必須了解一件事情!
原國有兩種性質的部隊,常備軍是一種,用傳統方式征召來的部隊是另一種。
沒有出現特殊情況的話,原國只需要負責常備軍的武器裝備以及糧秣供應。
進行納賦的其余貴族或士兵,他們則是自行武裝,糧食也需要自行攜帶以及補給。
正常納賦的情況下,參戰人員就是用參與戰斗代為納稅,用西方的說法就叫交“血稅”了。
諸夏這邊,納賦有期限,一般是一年一次,一次不超過四個月。若是超過四個月,逾期納賦的特殊情況之下,他們就能無償使用屬于國家的武器裝備,吃國庫里抽調出來的糧食。
那么在正常納賦范圍內的消耗應該怎么維持呢?進行納賦的人,他們或是攜帶一名或多名隨扈,補充糧食便是這些隨扈被安排統一歸鄉,取好物資之后再去某地集結,重新來到進行納賦的主人這邊;甲胄或是武器損壞?花錢用其它代價在軍營找匠人修唄。
不是原國特殊,完全是春秋時代就是那么一回事。
一直到戰國晚期,協調能力最強的秦國,士兵依舊要自行武裝,軍隊則是按照爵位基礎保障,爵位不夠想擁有更好的裝備,或是吃得更好一些,花錢購買是辦法之一。
考古而出的一些文獻就能證明上述觀點,例如黑夫在服役期間一再寫信回家要衣服要錢,哭訴家里再不送來,沒有被凍死也要被餓死了。
與其他國家相比……,或者說在化家為國之前,智氏對各階層可以說要比各個家族或國家要好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