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軍又再次增派六萬部隊出戰?
這樣一來,前后出動約八九萬楚軍進入作戰狀態了啊。
辛虧這邊場地開闊,要不然想要容納這么多人可不容易,并且還有兩個正在交戰的局部戰場,馬上會有第三個乃至于更多的局部戰場。
智瑤問道:“國尉以為增派多寡?”
孫武幾乎沒有思考,說道:“三‘師’即可。”
當然不是狐氏、鐘氏或其余家族的部隊,他們在全面列裝布面甲之后能跟楚軍打個七三開,可是沒有智氏的部隊好用。
今日是兩軍在這一場戰役的的首次交鋒,原軍不但要打贏,還要贏得足夠漂亮,既是打擊聯軍士氣,也是振奮己方的軍心。
遠道而來的原軍本就是列陣待戰的姿態,想要出動少了一個出軍營轅門再列陣的步驟,三個“師”的部隊得到命令當即向前推進。
孫武指向了已經崩潰的那批楚軍,也是第一批出戰的楚軍,說道:“敵兵潰散,慌忙之下必尋安全,沖擊后續友軍便在眼下。”
智瑤知道啊。
人要是面臨性命之憂的狀態下肯定心慌,理智什么的早丟了個干干凈凈,腦子只想著要活命。
在這種狀態下,他們才不管沖擊友軍會造成什么后果,滿腦子只想著躲到友軍里面,友軍的喝阻或射箭警告根本無法讓他們恢復理智,只會在求生的欲望驅使下悶頭沖向友軍。
所以了,智瑤剛才已經對追殺楚軍潰兵的輕騎部隊下令,把楚軍潰兵逼得更狠一些,約一千左右的輕騎兵還得到了順勢沖陣的命令。
什么意思?就是智瑤命令輕騎兵跟在楚軍潰兵后面沖擊第三批出戰的楚軍。這一千輕騎部隊在沖陣之后,他們的后果有點難料,要看后續友軍趕到的速度能夠有多快。
交戰場地的寬度只有五里,也就是原國的兩千五百米。這點寬度的話,以兩軍投入交戰的部隊來說,其實是有些不那么足夠了,雙方增援起來的速度都會比較快。
“若出戰楚軍盡被全殲,楚軍可會罷戰退往‘新鄭’再戰?”智開問道。
孫武說道:“楚軍兵多。”
軍隊的數量越多,僅是協調就挺不容易,想要指揮的難度肯定增大。
智瑤倒是希望楚軍能夠撤退,到時候就是原軍騎兵進行襲擾的最佳時機,楚軍不選擇斷尾求生的話,等著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吧。
那么簡單的道理,沒理由楚國君臣想不到的。
所以,哪怕楚軍想要退回“新鄭”邊上,他們也會采用步步為營的方式,不可能做出倉皇而逃的選項。
智瑤倒是理解智開為什么會有那種想法,說道:“今日,我以精銳痛擊楚軍,楚軍出戰不過尋常之兵。”
怎么說呢?著甲率不高的輕步兵對上重步兵和弓騎兵,輕步兵的數量還沒有對弓騎兵和重步兵形成壓倒性優勢,輕步兵不吃虧才是怪事啊!
道理智開都懂,說道:“此戰,我軍皆有著甲,他國絕無此般軍隊。”
南下的七萬原軍都有身穿甲胃。這個就是智瑤敢于用七萬部隊迎戰絕對會超過三十萬這個數量敵軍的底氣,本身的裝備優勢那么大,從晉國人變成原國人的群體,他們本來就以驍勇善戰支撐起一個國家的霸主地位。
其余諸侯國在現階段不可能武裝起一支數萬全員配甲的部隊,兵源素質上,比訓練度或戰斗意志,一樣跟原軍存在較大差距。
要說這一戰聯軍有哪一個優勢?最多就是他們的軍隊數量比原軍多這一點,其余真的不具備什么優勢了。
在智開看來,原國的軍隊很強大,諸侯國的軍隊壓根不是對手,正在交戰的幾個局部戰場也證明了看法沒錯。
智瑤沉聲說道:“勐虎撲兔矣用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