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大明有一個半圣人,是王陽明和張居正。
但。
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上面,有一個人雖然不曾立德,但他在立功上超越王陽明和張居正,在立言上同樣也超越了兩人。
那就是——姚廣孝。
我們查《永樂大典》,一說就是解縉和姚廣孝共同編輯,其實是錯的,首先是讓解縉主編,但他編失敗了。
解縉只帶著147人,花了一年時間,隨便整了個《文獻大成》,就交給朱棣。
朱棣一看,滿是儒家經典,當即大怒:朕要的是這個東西?朕要的是森羅萬象,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于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而不是你儒家一家之言!
當即罷免解縉的主編職位,讓姚廣孝擔任主編,于是編輯隊伍擴充到2196人,巔峰時超過3000人,花了整整五年時間,才編撰完成。
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這才是我們后世知曉的永樂大典,那個匯聚文明所有精華而整理出的百科全書。
編撰這樣一本書,對于主編有什么要求?
自然是這個統籌規劃的人,要精通百科!他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百家學說,無所不通,否則是做不來這個主編的。
而姚廣孝做到了。
由此可見,這個和尚的智慧是多么浩瀚,陽明先生在“心”的造詣上已經高到了天上,但在“理”的造詣上卻不如姚廣孝遠矣。
俗世的說法。
姚廣孝在永樂十六年病逝慶壽寺,實際上老和尚并沒有死,他只是退隱山林,斬斷塵緣罷了。
自那以后,他并不理會俗事,哪怕歷代帝王都知道他沒有死,可他們來拜訪,姚廣孝也不是都愿意見的。
見了,也不會對世俗之事出謀劃策。
嘉靖來的次數是最多的,姚廣孝每次都會見他,因為嘉靖從不問政事,有時候也不聊天,就聽老和尚念念佛經。
“你這只潑猴,又來擾我清修。”
姚廣孝先是“批評”了嘉靖一句,這才對張執象說道:“這里只有一位無名老僧,并沒有施主口中的道衍和尚。”
張執象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正要道歉。
嘉靖就從姚廣孝手中拿過鋤頭,一邊翻地,一邊說道:“老和尚,這可是我給你送的寶貝徒弟,你可得小心愛護啊。”
“錯過了這一茬,以后你那一身衣缽,可就沒人傳了。”
老和尚搶過鋤頭,將嘉靖推開,說道:“你這潑猴,威脅我也就算了,還毀我的藥田,不會種田別亂揮鋤頭。”
“我可沒威脅你,實在是你那一套,只有安平能學嘛。”
“安平,過來。”
嘉靖向他招手,張執象才走過木棧,嘉靖攬著他的肩頭,向姚廣孝問道:“老和尚,這徒弟你收不收,給個準話。”
姚廣孝放下鋤頭,拍著手上的泥說道:“得回答一個問題才行。”
嘉靖連忙推了推張執象。
張執象反應過來,施禮一拜,說道:“先生請問。”
姚廣孝在一旁的木桌上坐下,拿抹布擦了擦手,正準備倒茶,嘉靖已經搶在前頭了,他也就等著茶水上來,喝了口茶,他才問道:“三教同源,何解?”
張執象聽到這個問題便陷入了沉思。
許久。
他抬起頭,看向老和尚說道:“大道裂,百家出。萬法皆同源。”
“道家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儒家解決人與人的關系,佛家解決人與自我的關系。”
“唯有精通三教,才能得證大道,完成天人合一。”
張執象只能盡自己所能去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