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乃海道之險要,東南之門戶。
其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南部島大,海拔高,排列密集;北部島小,地勢低,分布稀疏,陸地總面積平方千米,有島嶼1390個。
陸地面積不大,人口卻超過百萬,比南京還要繁榮。
自寧波登船,便可以看到風帆蔽空,海面上的船只絡繹不絕,一船船的金銀珠寶被運送到舟山,亦或者在賭場里揮霍一空,亦或者買下大量物資,往返貿(mào)易。
大明最初的海禁,是禁止私人貿(mào)易,有朝廷建立朝貢體系,扶持支援土著文明的同時,由朝廷把控商道。
所以洪武永樂年間,皇帝賊有錢。
朱棣打蒙古,帶著幾十萬人旅游,五年可以去三趟,戶部說沒錢?我自己出嘛。
打不打仗不要緊,主要是拉練部隊,掌握軍權(quán)。
但自從朱棣死后,仁宗時期丟掉了安南,宣宗收復安南失敗,舊港宣慰司(馬六甲)后來也沒了,皇室就失去了海權(quán)。
士紳商人們一邊以禁海作為祖宗之法來限制皇帝,一邊走私貿(mào)易做的飛起。
他們在東南沿海與扶桑西海岸的島嶼上建立了許多貨物集散中心,商隊數(shù)量僅史書記載的,就有130個,在嘉靖倭亂時期,以海賊王王直的團體最大,麾下船只上千艘,聚眾數(shù)萬。
史書記載,王直建國為宋,自稱徽王。
有意思的地方是,書上說,王直最早投靠在同鄉(xiāng)人許棟的集團擔任掌柜,后來引倭入寇的元兇,又是王直的下屬,叫徐海。
徐海,本名許海。
既說了許海是王直的下屬,又說王直與許海競爭,明明記錄許海與王直鬧掰了,許海引倭入寇,又說王直是海賊王。
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了。
張執(zhí)象只能結(jié)合目前所知的信息,再將書上的東西映照一二,扒拉出了大致的框架。
引倭入寇是許家做的。
而王家,則在許家和南京的合力下,借助嘉靖禁海的勢,將王直干掉了。
在歷史上,許王之爭,是王家敗了。
而許海作為勝者也不好受,他被胡宗憲逼得走投無路,跳海而亡。
嘉靖倭亂。
勝利者是嘉靖,整個江南士紳和豪商都受到了巨大打擊……
一直到嘉靖死后,隆慶繼位,有了“隆慶開關”,倭亂才停止,被嘉靖打壓了十多年的江南士紳和豪商們才松了口氣。
嘉靖晚年修仙昏庸?那是史書上的寫法。
畢竟嘉靖晚年都在與士紳們戰(zhàn)斗,而且極大的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被抹黑也就順理成章了。
將事情理清。
張執(zhí)象所乘的船只也抵達了雙嶼港,雙嶼港在舟山島東南約五里外的島上,站在港口,極目遠眺,可以看到舟山本島的繁榮,那高高立起的巨大煙囪,讓人有一種時空的錯亂。
不光是工廠煙囪冒出的蒸汽,還有那萬料海船行駛時的蒸汽,都讓人懷疑這不是在1537年的大明,反而是在十九世紀的倫敦。
張執(zhí)象還看到了巨大的船塢,數(shù)以千計的工人在建造海船。
那一排數(shù)十個船塢極為壯觀。
也不知道舟山從事造船業(yè)的人員有多少,恐怕至少有數(shù)萬人,這是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兵工廠,貨品集散中心,貿(mào)易中心。
“張執(zhí)象?”
在張執(zhí)象眺望舟山的時候,一個面容與王源之有三四分相似的男子獨自走來,男子繼承了王家的俊美,但卻美得有些刻薄鋒利。
他穿著一身和服,不,這個時代,應該叫“吳服”。
這本來就是華夏的服飾,只是扶桑人用了,后世就改為和服,有點沒道理,可能是因為跟扶桑打交道比較多,他的打扮其實還是有點偏扶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