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的確是華夏文明主體政權的第一次覆滅。
但總有些外族搞不懂國家與文明并非是同一個概念,這其實也能夠理解,畢竟胡人無百年之國運,興亡匆匆,敗了之后基本就沒有能再站起來的,所以他們不理解,華夏文明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復蘇。
他們更不明白,南宋即便敗了,也拯救了世界。
蒙古南征一而再的受阻,導致蒙哥不得不親征南宋,結果在釣魚城被一炮轟死,蒙哥不死,全世界一切文明都會被蒙古毀滅,全世界都會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蒙哥死了,蒙古帝國分崩離析了。
忽必烈才會在中原依靠漢人的力量建立大元,喊出用漢法治漢地的口號,而即便南宋滅亡,一寸山河一寸血,打得忽必烈也不敢繼續屠殺,是自己用實力守護住了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是那個南宋政權最后的小皇帝,還是一群士大夫和跳海的陸秀夫?
都不是。
是那艱苦抗戰的南宋軍民!
華夏文明從來就不在一兩本書里,而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早就百川歸海,刻入了基因當中。
滿清能剃發易俗,能四庫焚書。
但他不能改變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習慣和智慧,他不能改變我們這個民族的底層思維方式,更不能改變我們的文字,因為他們根本就造不出能夠取代漢字的文字。
這一點,蠻夷們要到二十世紀才會發現。
所以,胡適們會提議全面廢除漢字,放棄過春節,廢除中醫,把華夏傳統的一切都要破壞掉。
那才是真正的滅亡華夏。
在那之前,談什么崖山之后無華夏,明亡之后無華夏,都是扯淡,只要漢字還在使用,只要我們還說著漢語,文明,就沒斷!
文字乃天地大道所顯化,丟掉的東西,不過是重新推衍罷了。
有道,還怕沒術?
區區扶桑想要成為中華正統,先再來一次“遣唐使”,這次學徹底點,就不要再搞什么原創了,有什么直接照搬,未來哪一天,說不定就有機會開悟,知道“華夏”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了。
那時候,再來皈依。
當然,扶桑人是沒有這份覺悟的,他們只會覺得,天晴了,雨停了,我又行了。
實在是元朝兩次東征失敗給了扶桑太大的信心,蒙古人陸地上厲害,海戰其實不行,看著聲勢浩大的兩次進攻,第一次是高麗人緊急趕造的900艘船,船均50人,還帶著家小老幼;第二次十萬大軍,3500條船,船均28人,主帥還死在了半路上。
看這規模,就知道元朝東征,那差不多都是漁船……
看看寶船的記錄,長148米,寬60米,而且明代《三才通志》里面有明確記錄,平底船不能出海,寶船顯然是尖底船,排水量絕對過萬噸。
那才叫艦隊。
當然,蠻夷是不懂這些的,扶桑在整日的求神拜佛和惶惶不可終日當中,因為兩次颶風的加持,獲得了兩次抗元勝利,這極大的增長了扶桑的自信心。
看到沒,你們全世界都輸給了蒙古,只有我贏了!
在這份自信之下。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遣使者到扶桑,扶桑殺了五人,扣押了一人,放了一人回去復命,表示拒不朝貢。
要不是當初百廢待興,三路大軍圍攻和林失敗,老朱非得興師遠征不可。
算了,不來就不來吧,先打蒙古,這才是心腹之患。
直到捕魚兒海一戰徹底覆滅北元,外戰才算結束,但內政牽扯了太多的經歷,明初的動蕩局面實在是沒精力理扶桑一個小國。
等朱棣上位,鄭和艦隊開到扶桑的時候,那還有什么好說的呢?
跪唄。
當初給面子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