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焦炭的開發,是冶鐵進一步的關鍵。
我國歷史上的冶金技術發展,都是有脈絡的,而煤炭的應用不光是生活、冶金,南方大量新建的工廠也需要煤炭,蒸汽輪機也需要煤炭。
這些年來,晉商可以說是賺的盆滿缽滿。
唯一的缺陷就是,江南人不帶北邊人玩,舟山委員會里,沒有晉商的席位,南京更是插不上話,晉商缺乏政治資本。
為何京師富者,十之七八都是晉商?
他們有錢,得花出去才行,然而大明要么是南京說了算,要么是皇帝說了算,他們都不太喜歡晉商,晉商這么些年來,也沒能成勢。
這可不行。
朝廷上收買的官員再多,你不能形成組織勢力,就是一盤散沙,真出了事,是不頂用的,錢再多沒有力量保護怎么行?
因而。
晉商不僅與宣府、大同的邊軍將門糾纏不清,在這太行山中,許多山賊,本就是他們培養起來的……
張執象一路見聞之后,決定繞個路。
他走到飛狐徑后便折返向西,往大同而去。
越往西走,越是感覺到大明朝的氣候問題,400毫米降水線的遠離,讓太行山以西的這邊,明顯荒涼,哪怕是五月入夏了,也不見江南的滿目綠色,而是多有黃沙。
走到大同,才知曉邊軍苦寒。
哪怕臨近黃河,也是黃沙漫天,出了大同,到了長城外,才明白什么叫做荒涼,也算明白為何大明不收河套了。
因為這里根本就沒辦法生存,茫茫荒地,連蒙古人都看不見。
要一直往北走。
走到黃河“幾”字的最北邊過了河,才能夠看到一塊綠洲,那里是豐州灘,也就是明史里記載的水草豐美之地。
那里是現代意義上的河套,而古代意義上的河套,是黃河以內。
在黃河與長城之間的數百公里土地,所謂的河套地區……全是荒漠,是毛烏素沙漠。
大明不比現在。
五月的黃河,夏季枯水期開始,在中上游的位置,那水流量根本不像是母親河,動了冬季枯水期,斷流會更加頻繁。
蒙古人都不要的沙漠,被吹成水草豐美,塞上江南,明史更是記載夏言因為諫言收復河套被斬,簡直就是個笑話。
沙漠給你,你去屯田?
而且從大明開國以來,就沒有占領過河套,又哪來收復一說。
只是開國之初,北擊蒙古,防線開拓到了豐州灘一帶罷了。
洪武永樂年間,草原本就是大明的領地,后來裁撤邊防也是情理之中的,太祖為了讓蒙漢融合,當時蒙古的富貴子弟,可全都是接到京師來讀書、婚配的。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的妹妹,就是牽頭,而且招了不少蒙古的駙馬。(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趙敏的原型。)
在京的蒙古官員一度超過兩萬人。
民族融合才是大趨勢,草原那么大,總會有人去生活、放牧的,你不可能把人都殺光,要么你讓蒙古人放牧,要么你自己派漢人去。
朱元璋已經把寧王朱權派到大寧去放牧了,可草原又豈止大寧一塊?
長城從來就不是大明的國界,是蒙漢分界線!
無非是將蒙古分化、融合而已。
兀良哈在最北邊,蒙古各部敢動,兀良哈就抄后路,東邊水草最豐美的地方給科爾沁,離宣大最近,豐州灘這一塊,則給瓦剌,西邊那荒漠之地,才給黃金家族的蒙古正統。
如此,一直到英宗時期,大明都是實際控制蒙古的。
土木堡兵變,也先為了送英宗回京,不光調動了蒙古各部,甚至連建州女真都來一起幫忙了,可見大明天子在蒙古的地位。
可朱祁鈺和于謙他們做了什么?
他們扶持瓦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