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明白,文明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
不能說你吃第五個饅頭吃飽了,就認為前面四個饅頭不用吃。
在生產力足夠發達以前,漫長的歲月里,都是“損不足而奉有余”的,是汲取著貧苦百姓的血汗,供給著那些精英們, 讓他們有足夠的余裕去學習、研究、發展。不管主觀意愿如何,這是客觀事實,是已經結下的因果。
若是不承認這點,就必然會走偏。
因為在生產力足夠發達之后,那些所謂的精英會認為憑什么自己創造的價值要分給普通人?他們會理所當然的忽略他們曾經是剝削者,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普通人毫無價值,應該毀滅, 以免浪費資源。
這不是什么陰謀論的猜測,而是后世發生的事實。
在后世, 同舟會明確的認為,人類的人口數量應該削減至五億,避免資源的浪費……
走到這一步。
就徹底錯了,精英與平民的矛盾將不可調和,精英認為自己擁有超過99%的財富,足以碾壓一切,文明的果實本來就是屬于他們的。
但社會的根本終究還是人。
任何會固化階級的人才選拔方式,都只能從“普通人”當中選出一小部分所謂的“精英”,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那些精英就會明白,什么叫做“亂世出英雄”。
精英與平民的戰爭勝負如何,并不需要討論。
只需要明白,當精英理所當然的認為文明果實是他們自己創造的時候,戰爭便已經不可避免了,而平民終將獲得勝利,但在勝利之前, 那個社會當中,精英們必然是手握“滅世武器”的,精英不可能引頸就戮。
那么,結果是什么?
是毀滅。
文明被毀滅,誰也不能獲勝,誰都是失敗者,在滿目瘡痍的世界里,無論精英們能否躲起來享受富貴,文明都已經完了。
這是走向毀滅的道路。
所以,文明想要走得更遠,必須正視文明是一脈相承的,必須正視在生產力足夠發達之前,勞苦大眾對于文明的貢獻。
只有這樣,才能明確生產力足夠以后,社會關系的倒掛。
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讓文明昂揚向前。
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
天才的孩子,一定是天才嗎?不,很大可能,他會是個普通人。因為人類的稟賦,是正態分布的, 例如兩個智商140以上的人生出的孩子,的確會很優秀,但一般也就在128左右,幾代人后就會趨同于人類的平均值。
智力障礙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可能愚笨一些,但絕大多數情況都會比父母高。
這就是天道。
所謂的天才,是在龐大基數當中的偶然事件,只有基數越大,天才才會越多,而人類進步,需要整個族群的平均智商提升才行。
這是屬于科學的統計結果,但如果從玄學來看。
后代的稟賦,其實與氣運功德有關。
祖上積德,后代才會出麒麟子,你身負氣運,有某種使命,才會連出幾代英杰,例如大秦,始皇帝奮六世之余烈才統一天下,這是何等氣運?連出六代明君,只為始皇帝做鋪墊。
這固然有大秦自身的努力,更是那個時代用著統一的使命。
像滿清那種作惡多端的,到了末代,同治、光緒、溥儀,一個賽一個的遭天譴了。
僅先天稟賦而言,不論科學還是玄學,都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天才誕生于任何家庭的概率都是相同的,人類必須要龐大的基數才能誕生更多的天才。
必須要全人類整體進步,才能誕生更多的精英。
講明白了這個天地間的大公平“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