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發達的天文歷法,才能指導農業?!?
“西羅人后來推崇的天文學之父第谷,其實在其出現時間上,已經是一個硬傷了,十六世紀才出現完整的天文學,在這以前根本不具備指導農業生產的能力?!?
“在座如果有了解西羅人現行歷法的,都應該明白, 西羅人如今的歷法誤差已經有十天了?!?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按照歷法去種植,將會無比慘淡!”
“土地又貧瘠,歷法又一塌糊涂的地方,農業怎么可能發達?沒有足夠發達的農業,怎么支付朝廷的制度成本?怎么供養手工技術人員?怎么供養讀書人?”
“從三代以來,最早知識只流傳在封建貴族手中, 到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開始流傳于學派當中?!?
“自秦漢以來,有了門閥世家, 還有那些沒落的世家成就的寒門,依舊保持著文脈流傳。”
“直到隋唐以來開科舉取士,除了是制度的演變,階級的更替之外,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技術,是生產力,是有更多的農業剩余,可以供養更多的讀書人了?!?
“以至于我們大明,如今平民子弟,都可以十年寒窗,求取功名!”
“考上功名的人,相比于廣大的讀書群體來說,永遠只是少數!不是所有人都在當官!那些讀書識字后參與社會百業的人,才是技術進步的源泉!”
“這是文化富余!”
“整個社會是一座大廈, 農業就是其地基, 沒有發達的農業, 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而科技和工業的發展,除了農業發達外,還需要……統一和集權?!?
“唯有統一,才能保證廣闊的領土,眾多的人口,順暢的交通,從而可以互通有無,商貿繁榮?!?
“而商貿繁榮,才能導致資本集中?!?
“但相對于商貿產生的資本集中,還有更高效的方式,那就是——中央集權?!?
“秦朝短短十多年間,便修長城、馳道、靈渠、阿房宮、秦始皇陵,如此多的大型工程直接帶動上下游產業,造成技術井噴,這就是集權帶來的資本密集!”
“秦朝滅亡不是單單因為始皇帝死了呀,更是因為這種資本密集!”
“當然,它集中的不是民的資本,而是富人的資本, 所以,秦始皇一死, 就會有陳勝吳廣起義,雖然是陳涉世家,是世家的起義,而非農民的起義,但結果是一樣的。”
“他們推翻了大秦,‘平均’了資本?!?
“從秦始皇那里拿回了屬于他們的資本,然后搖身一變,成為了漢朝的世家?!?
“他們開始繼續發展科學和工業?!?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秦始皇拿走的是富人的資本,可他們不同,他們拿走的是平民的資本,不光是巧取豪奪的土地兼并,更是資本增密導致工業發展,工業發展促進資本增密。”
“在這樣的循環之下,城鄉資本開始極端不對等?!?
“貨幣不是財富,貨幣是這個社會可量化的權力。雖然自秦以來的中央集權,導致不可量化的財富才是主要部分,但僅僅是可量化的那部分已經足以左右社會了。”
“對于人來說?!?
“糧食是必需品,它的價值就不可能低,然而,相對于糧食來說,一件瓷器,一支簪子,一件衣服,一包茶葉,一瓶醬油,那鍋碗瓢盆,那舟馬車輿,哪個價格不比糧食高?”
“生活當中,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伴隨著技術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最重要的糧食,價格卻越來越低?!?
“以至于明明糧食最重要,種田的卻是最窮的?!?
“自古以來,一戶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