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
這場暗地里的戰斗發生在1908年9月16日,伊茲沃利斯基與奧匈帝國的外交大臣艾倫塔爾進行了一場會晤。
目的呢,是為了讓沙俄帝國獲取在土耳其海峽的通行問題上的特權地位,沙俄外交大臣伊茲沃利斯在密室洽談中承:諾支持奧匈帝國將其監管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地區納入版圖,此時的在巴爾干半島的波黑地區,實際上已經被奧匈帝國實際控制。
就缺乏個國際認同。
奧匈帝國杰出的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正在國內呼吁將奧匈帝國由奧地利、匈牙利組成的二元帝國擴展為由奧地利、匈牙利與南斯拉夫組成的三元帝國。
伊茲沃利斯基其實也不傻,為什么用密室外交,其實目的就是為了緩解國內的泛斯拉夫主義者的情緒。泛斯拉夫主義,是沙俄弄出來持續西進,攻城略地的指導思想,其實也可以說是之后紅色帝國為什么在一時間有著各個國家加盟的重要因素。
可以說這一為了經濟,犧牲指導思想的作為,是在出賣這沙俄帝國國內一些人的利益,但是為了土耳其海峽,沙俄拼了!
但這原本只是提議,往后還有伊茲沃利斯基尋求英、法、德的支持,來完成他偉大的外交妥協的后續動作。
不過剛剛結束會談的伊茲沃利斯基才到法國開始行動,奧斯曼帝國背后的英國人已然知道了這件事情:三天內奧匈帝國會吞并波黑。是英國人得到的消息。
奧匈帝國這一手就是四兩撥千斤了,直接導致當時的歐洲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奧匈帝國真的在朝著三元帝國的情況發展,一個親德的帝國崛起,是英、法不愿意看到的。
英國發火了倒也不要緊,沙俄帝國國內更是掀起一陣謾罵的浪潮,輿論指責伊茲沃利斯基出賣斯拉夫人的利益。
而這一切的背后,便是尼古拉二世在指揮,鍋是實實在在扣在了伊茲沃利斯基頭上,被踢去法國當了一段時間的大使才算是調任回了俄國,再次任外交大臣。
此時,尼古拉二世兩次提到這個事情,顯然,這是要坐實是伊茲沃利斯基的失誤,與沙皇本人毫無關系的動作了。
伊茲沃利斯基有口難言……
“陛下!”
“說說以后的應對吧。”奧匈帝國的確是吞并了波黑,開始了他們三元帝國的建設,并與俄國正式的出兵對峙起來,這個時間剛好是俄國陸軍大臣從漢耀購買每年10萬支槍械的時間。
“往后,往后……”伊茲沃利斯基猶豫著,他剛剛都說了,還是得溫和的應對,而這位皇帝陛下并不滿意,那我還說些什么呢?
目前,英美關系的升溫導致了盎格魯薩克遜人種的聯合。
德奧的盟友,標志著日耳曼民族的聯合。雖然奧匈帝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但是日耳曼民族是主導。
那么斯拉夫民族呢?也得聯合啊!
這是沙俄內部,尼古拉二世坐視泛斯拉夫圈子形成的原因所在。
他現在就想聽聽,這位在沙俄帝國內被譽為溫和派外交的伊茲沃利斯基有沒有什么成熟的建議,來挽回自己國家的這個指導思想,但是眼下看來,沒有!
“好了,既然沒有其他的想法,回頭,著手準備吧!”
伊茲沃利斯基有些發愣的看著尼古拉二世,果然,不祥的預感最終還是應驗了,著手準備什么呢,卸任唄。
隨著新任沙俄外交大臣薩松諾夫上任,英、法對于奧匈帝國吞并波黑地區的不滿。
沙俄放任小弟塞爾維亞對于自己獨立性的不滿,這一切因素都在緊張著巴爾干半島的關系,這個后世被譽為火藥桶的地區,開始不斷向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著。
為什么英、法不同意,俄國就捏著鼻子認下了泛斯拉夫圈子被破壞了呢?
雖然表面上英、法、俄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