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受了弟弟陸胤和叔父陸遜的牽連,所以才遲遲不得升遷。可尷尬的是,此次南下平叛,皇帝孫權的旨意中他陸凱作為右都督輔助呂岱,但依然沒有把他的軍職升一升。
面對一堆軍職高于自己的名義上的部下,上面還有一個大將軍、大都督的主將呂岱,可見陸凱的地位何等微妙和尷尬。
第一次接戰,呂岱用他的艦隊牽制敵軍,卻不是用他經驗豐富的海戰能力作為主力使用,這明顯是不信任他陸凱的表現。
而當他察覺叛軍艦隊火力兇猛,建議步步為營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時,呂岱又否決了他的建議,采用了更為冒險的分兵突襲戰略。
這時呂岱依然沒有用更為熟悉大海的他作為突襲的主力,而是以內陸水師為主的艦隊冒險沿海岸線航行,仍然命他作為疑兵佯攻叛軍東沙島,這讓他更加失望。
陸凱是東吳眼下唯一的海軍水師將領,他雖然不是非常清楚崖洲島的軍事實力,但馬淳在島上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過程他還是比較清楚的。
他也隱隱知道馬淳在南海甚至更北的海域上設有中轉港口,以他對馬淳的了解,這些港口肯定具備一定的防守實力。
第一次海戰,他就敏銳的發現,叛軍水師實力其實遠遠在東吳水師之上。只是對面水師指揮的將領可能沒有經歷過如此大規模的海戰,使得雙方一時之間處于僵持階段。
他其實更知道,叛軍水師主將就是當年他在侯官的部下,一個叫做羅技的百人將,當年在侯官就帶著一艘小小的飛魚船。想不到僅僅十余年,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粗魯漢子竟然能夠率領艦隊硬憾百戰名將,赫赫有名的東吳大將軍呂岱。
就憑著一點,陸凱以為,羅技已經足以在天下各國名將當中占有一席之地。
只是他全然不知,馬淳的部隊并不僅僅依靠各部主將的個人能力,而是依靠填鴨式的教育,流水線般出產各類專業人才組成的部隊。這些專業人才在各部各司其職,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點,將對手全方位的分析到位,然后科學的制定出應對戰術。
在這種體制下,個人的能力已經被大大的縮小,只有運用集體的智慧,各種科學的手段,才能最終落實到每一個步驟,精密到每一個細節。
羅技只是憑借他的資歷和再水師中的威望,才能夠扮演一個最終拍板的角色。換做任何一個具有一定膽識,腦子不進水的將領,一樣能夠擊敗呂岱。
再回過頭來說陸凱,當他被島上密布的岸炮迫的不敢靠近東沙島,再看到港內僅僅只游弋著區區十來艘廣船,沒有發現一艘艨艟時,就知道大將軍呂岱的偷襲計劃已經被叛軍看穿了。
可是作為水師副將,右都督的他卻進退兩難。進,對面島上密布的岸炮,以及廣船據險而守的態勢,他的艦隊攻占東沙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便付出沉重的代價,殲滅了守島叛軍,對大局也沒有任何幫助。
退,大將軍呂岱在前線奮戰的情況下,他要是貿然后撤,若是導致平叛水師戰敗,這個罪責他怎么承擔得起。
還有第三條路,就是撤去包圍圈,南下接應呂岱。可他一不知道呂岱艦隊目前之何處,也不知道呂岱勝負如何。萬一要是呂岱得手,攻進了崖洲島,而自己卻放棄堵住敵軍后路,讓敵軍從容逃竄,自己一樣會因為貽誤戰機而受到責罰。
陸凱一時之間陷入到了進退兩難的僵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