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出現(xiàn)了一些不與其他個體爭資源,乃至于奉獻利他傾向極高,甚至是不惜損害自己也要進行利他行為的個體,也能夠在社會上生存下來。
但是,即使是他們,這些利他傾向的基因,也往往是基于一定程度的利他行為在群體中能夠提高自身存活率和資源占有率、求偶成功率等等方面的影響而得以存在和留存。
基因留存的原因不是好壞。
而是“有效與否”。
人類喜歡給自己喜歡的事物貼標簽,判定好壞。
即使是面對那些利他行為極強的個體,也會出現(xiàn)排斥這些個體的情況。
原因?
因為嫉妒心理?因為其他個體對這些利他者的關注和稱贊,或許可以稱為嫉妒。
因為占有欲,因為這些利他者給自己的太少或者沒有給。
因為威脅,這些利他者的行為如果擴散開來,他們如果需要模仿,就會損耗自己的資源。
因為同理心.....
理由有很多種。
認為老好人不會引來仇恨,是種很天真的想法。
但把這些都匯聚在一起,試圖尋找共同點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關于“資源”和“地位”、“認同”這些詞出現(xiàn)地往往比其他詞語要多。
動物的本能,對資源的占有而產生的,在群居動物中形成了明確的“地位”概念。
人們會本能地追逐高地位——因為高地位對應著多資源。
即使人類有著理性,但也不過是憑借著經驗重新判斷性價比而已。
核心的訴求,依然是對資源的占有,對自我保護這一本能的延伸。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地位階層的出現(xiàn),尤其明確。
而地位階層,也牢牢地刻印在人們的概念之中。
在他所生活的時代,大部分以地位階層為原型的等級制標準,在各種創(chuàng)作品之中頻繁出現(xiàn)。
劃分等級,劃分階段,劃分層次......
這些標準,這些等級能夠一定程度上地將人們需要理解的事物細分,讓他們更容易理解,但同時,與這些標準,與這些劃分掛鉤的,追求資源占有的本能,會讓他們的同理心在某個自己認同的生物資源占有度上升時獲得快感。
簡單來說,就是“代入”到目標中時,會因為目標獲取更多資源,更多地位而獲得快感,得到生理上的獎賞機制催動,而讓他們追求這種。
而一來一回,對于“標準”,對于“階段”,人們也會逐漸習以為常。
事物,就是應該有標準的,事物,就是應該有階段的。
這已經是人類腦內無法去除的固有認知了。
堯言漠然。
這就是所謂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