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
郿縣。
劉禪一行住進了一個小鎮(zhèn)子,這個小鎮(zhèn)距離縣城差不多二十余里。
傍晚時分。
丞相諸葛亮,心情不錯。
這幾日沿途的農(nóng)戶們,都在忙著春耕前的準備,陛下此前改良的水稻種植方法,關(guān)中百姓也已經(jīng)習(xí)慣。
只是皇帝劉禪似乎情緒不高,他來到院子里,疑惑的問道:“相父,百姓們用的這種犁頭,太過笨重費力。”
諸葛亮聞言一愣。
祖祖輩輩都是用的這種犁頭,也沒有人覺得它笨重,于是他問道:“陛下的意思是?”
此前劉禪是沒有注意到這個,這一次從長安出來,看著田地里百姓們,用直轅犁翻耕土地,才想起現(xiàn)在老百姓用的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工具。
所以這剛一回到客舍,劉禪就來找諸葛亮說起此事。
“其實這犁頭,”劉禪笑了笑說道:“還可以讓它更加輕便省力,而且更適合翻耕土地。”
“哦”諸葛亮問道:“請陛下明示。”
如果能改善農(nóng)具,這自然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情,所以諸葛亮有些期待。
別的農(nóng)具,劉禪或許并沒有那么的熟悉,不過這犁頭他還難不倒他。
“相父請隨朕來。”
劉禪似乎胸有成竹的樣子,將諸葛亮領(lǐng)到房間內(nèi),他隨即找來紙筆,又一次開始龍飛鳳舞起來。
“相父您看;”劉禪一邊畫著,一邊說道:“現(xiàn)在百姓用的是直轅犁,不但笨重,而且拐彎翻土都極為不便。”
“若是將這犁轅改為弓形,做成曲轅犁。”
劉禪憑著記憶,將兒時在農(nóng)村里見過的犁頭模樣,畫在了紙上。
諸葛亮仔細看了看。
這犁頭與老百姓用的,模樣相差其實并不是很大,只是做了幾處修改。
但是劉禪很滿意。
因為他知道,他畫的這是后世用了一千多年,都沒有太大改變的曲轅犁,這是唐代老百姓改進過的犁頭,后來一直延續(xù)了下去。
若是這曲轅犁,不如直轅犁,老百姓也不可能一直使用它。
“相父!”
劉禪說道:“可差人按照這個樣子先做一把出來,讓百姓們試試,看看是否合用。”
諸葛亮雖然也在南陽躬耕過。
不過所謂的躬耕,也是他看鄰里鄉(xiāng)親干活,而他時不時替他們改進一下農(nóng)具,或者教他們一些歌謠等等。
“好!”
諸葛亮又看了一遍,還是同意了劉禪的意見,畢竟眼前這個皇帝,早就已經(jīng)讓他刮目相看。
可還記得三弓床弩乎?
那可就是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
雖然后來諸葛亮又對三弓床弩進行過改造升級,大大的提高了這三弓床弩的威力,但是無論他如何改造,但是這三弓床弩的創(chuàng)造者可是劉禪。
諸葛亮隨后就讓人連夜趕制了一把曲轅犁,到了第二天上午,諸葛亮陪著劉禪,還有馬娪王元姬,就來到了田野間。
此時不遠處,正有幾位百姓在犁田,他們自然還是用的直轅犁。
遠遠看著一行人朝他們走來,他們也并未在意,不過當幾人走到近前。
“老鄉(xiāng)!”
“犁田呢。”
劉禪明知故問,只是想與他們說上話兒,聽到來人問話,一中年漢子扯了一下繩索,停了下來。
“對,犁田。”
那中年漢子,隨口道。
不過,他卻被諸葛亮后面一人扛著的一把犁頭吸引,因為這犁頭模樣長得奇怪,犁轅不是直的。
最主要的是,就一人就扛著來了。
“那是何物?”
中年漢子,指著那犁頭故意問道。
“曲轅犁,”劉禪道:“老鄉(xiāng)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