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不棄,承蒙陛下仁善,老臣縱使渾身碎骨,也難報陛下大恩之萬一!”
“相父快起!”劉禪扶起諸葛亮,說道:“若無相父,大漢焉能有此光景,這一切,朕皆是仰仗相父之功?!?
也就在劉禪與諸葛亮說話間,后面的龍輦也跟了過來,劉禪旋即扶著諸葛亮,恭敬的說道:“相父,隨朕回京!”
“陛下!”諸葛亮卻要推脫,畢竟龍輦是皇帝專用,臣子與天子同坐龍輦,這是大不敬。
“相父!”劉禪笑著說道:“相父之功,實乃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請相父不要推辭,隨朕同乘回京?!?
這一幕,自然是被官道兩旁的百姓看在眼里。
陛下仁善,古之未有。
丞相賢能,后人當效。
在劉禪的再三恭請之下,諸葛亮才在劉禪與太子劉諶的攙扶下,緩緩走上皇帝的專用龍輦。
其實,諸葛亮與劉禪同乘龍輦,這也并非第一次。
比如當初諸葛亮南征回成都時,劉禪就讓諸葛亮與其同乘車駕回京,只是這一次,似乎有些不同。
因為劉禪將諸葛亮扶上龍輦之后,他卻并未跟著上車,而且從駕車的侍衛手里,接過了馬鞭,然后坐在了侍衛的位置。
“陛下!”
諸葛亮大驚,畢竟劉禪是大漢的天子,而他只是大漢的臣子,那有天子為臣子駕車的道理。
可是劉禪回頭和顏笑道:“相父請安坐,周時文王牽車奉姜尚,今日朕當駕車孝相父。”
若說剛才劉禪當眾大禮參拜,讓諸葛亮深為感動,那此刻他真的就是感激涕零。
因為劉禪這是將他比作興周八百年的姜尚,這份禮遇,恐怕是天下臣子,人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但是,能坐到如此的君王,卻是寥寥無幾。
“陛下萬歲!”
“大漢萬年!”
“陛下萬歲!”
“大漢萬年!”
“......”
百姓們看著皇帝為丞相駕車,較近者自然是聽見了劉禪對諸葛亮說的那翻話,他們當然是聽過周文王為姜尚牽車的故事。
但是,那只是故事。
眼下,他們是親眼看著大漢王朝的天子,親自為丞相諸葛亮駕車,天子的這份仁義,自然是感染到了他們。
他們無不為劉禪的舉動動容,只得用高呼萬歲,來表達他們對劉禪仁義的崇敬。
劉禪才不管百姓怎么看。
他做出為丞相駕車的舉動,并不是為了演給誰看,就是發自內心對諸葛丞相的一種尊敬。
無論是前世對歷史上的諸葛亮的敬重,還是這一世,諸葛亮殫精竭慮,一心為了興復大漢的大公無私。
此番西征,他一走就是九年。
而這九年,大漢王朝因為有諸葛亮在,他沒有了后顧之憂,讓他可以安心的在西域征伐。
龍輦緩緩向前行駛,兩邊官道不斷的山呼萬歲,大漢萬年。
那些前來迎駕的文武百官,后宮嬪妃,只得恭恭敬敬的跟上在其隊伍的后面。
按理說,周文王為姜尚牽車八佰步,這是一直流傳的故事,那大漢皇帝為丞相駕車,走個幾百步,比如一千步,也就差不多了,心意到了,也就行了。
可是——
劉禪這一次為諸葛亮駕車,足足走了三十里,從長安城西三十里處,一直駕駛著龍輦直到未央宮南宮門外,才算罷休。
沿途的百姓,每每看到,皆是肅然起敬,讓他們感覺自己是大漢的子民,而自豪而驕傲。
有這樣禮賢下士的天子,大漢王朝,一定會千秋萬代。
......
午后——
時隔九年之后,大漢皇帝劉禪,又一次出現在未央宮前殿寶座之上。
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