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邾國的國家利益,被出賣,也就是出賣了。
而魯國也沒辦法完全吞并邾國,一是不敢,真要是吞并邾國,吳國絕對不可能坐視不理,說不定跳出來爆打魯國的,就是吳國。
二是不能,魯國的土地雖然富庶,人口也是眾多,但邾國也不差,盡管有山區(qū)丘陵,但總體而言,雨熱條件絕佳,境內(nèi)又有若干河流,總灌溉面積不差,人口少是少,但那是相對而言。
單位土地承載的人口,跟魯國不相上下。
所以邾國只是被滅,國君的宗祀還是保留的,然后又因為想要爭奪繼承權(quán)的人比較多,整個邾國,也就解體了。
邾國解體,對濟泗流域的國家來說,也算是各方都滿意的結(jié)果。
要知道在邾國恐嚇郠國的時候,吳國的邊防軍,是打算再擴大一下打秋風(fēng)范圍的。
邾國三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小邾國,合并了若干土地和袖珍型國家之后,組成了一個稍微大一點的,不那么袖珍的國家,也就是倪國。
在傅城這里,小邾國就是倪國,但在魯國和鄒國官方,倪國就是倪國,不是小邾國。
有這樣的表述,也是各自需要。
魯國和鄒國,顯然不能夠承認這是小邾國,要是承認了,以后要吞并,比較麻煩。
傅城這里表述為小邾國,就是為了以防萬一,倘若魯國真要是作死想要做大,就能以援助小邾國的名義,直接爆打魯國。
不過毫無疑問,現(xiàn)在的情況已經(jīng)非常特殊,已經(jīng)不算是熱點沖突,而是區(qū)域戰(zhàn)爭。
戰(zhàn)爭前戲的各種準(zhǔn)備、動員,本地區(qū)的任何一方勢力,想要抽身世外,可能性就是零。
小邾國的人只要不傻,也是想要自保自救的,加上現(xiàn)在齊國稱霸濟水,會盟不管是花了多少錢,是不是打腫臉充胖子,至少明面上是成功的。
齊國率眾攻打魯國,這不是可能,是正在進行時。
所以小邾國的精英階層,都是欣喜若狂,他們無力抗衡周圍的地方,但不妨礙他們努力為齊國服務(wù)。
只要齊國爽了,這事兒就好說,不但能夠保住小邾國,說不定還能重新恢復(fù)邾國的規(guī)模。
所以魏羽在收集情報的時候,就敏銳地發(fā)現(xiàn),最近冒出來的情報販子,增加數(shù)量最多的,就是曹姓巨賈。
短期內(nèi)有實力在這一帶能夠有這樣實力的曹姓巨賈,無一例外,都是邾國之后,又或者是邾國三分之后。
發(fā)現(xiàn)了這個細微的變化之后,魏羽便建議陽巨,不如將計就計,推波助瀾。
反正之前淮中城都已經(jīng)帶頭玩起了“戰(zhàn)略欺詐”,他們在前線玩“戰(zhàn)術(shù)欺詐”,也不是什么壞事。
最重要的是,因為軍情不等人,曹姓巨賈們的操作,基本沒辦法遮掩,很多真真假假的情報,就通過細作傳到了盟軍大營。
只是情報間諜們無法甄別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
從微山尉戴飛調(diào)動南武城開始,漢國派往魯國的援兵,就從三萬變成了六萬,六萬變成了八萬,八萬變成了十二萬,最終加到了二十三萬。
這個數(shù)字,不是魏羽和陽巨喊出來的,是小邾國、鄒國自己匯總出來的兵力。
二十三萬大軍,還有三萬牲口在趕來的路上,漢軍主力有沒有動搖不知道,反正消息傳到盟軍大營,齊侯感覺胸口遭了一記重錘。
他不信,他不信漢軍能有二十三萬大軍,這要是有二十三萬大軍,李解還用戰(zhàn)略欺詐楚國,最后北線大軍就是個幌子?
絕對的實力面前,楚國玩?zhèn)€屁。
可是,齊侯又覺得,會不會有可能呢?
因為按照細作們的指引,齊國的探子也跟著去滕國、濫國、小邾國附近查探傅城駐軍的動向。
然后白天就看到大量的部隊,從傅城出發(f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