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黎三郎的那些話,一口一個:
“都是娘教得好。”
“還是娘英明,這些我多都沒有想到。”
這話,聽著多順耳,婆婆肯定心里舒坦。
也難怪在這幾個孩子中,婆婆最喜歡的是三郎,方青青偷笑。
她還一直以為相公就只會死讀書人情世故上差很多,目前為止在外面如何她還不知道。
但就黎三郎與黎母相處的情景可以看得出來,這人情商還是很高的,也難怪以后在官場可以官運亨通。
哪怕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方青青也非常的清楚明白,并不是中了狀元就等于是高官了。
農(nóng)家子弟千方百計的尋求青云路,最好的無非是讀書考秀才中舉人。
但并不等于中了舉當了狀元以后就是官運亨通,只是走上了那條路,具體能走多遠就看個人的本事了。
在那本科舉文中,男主最后能夠封官拜爵他娶了高門貴女是一方面。
但是方青青相信,男主自身也是有實力的,要不然人家皇上啊王爺啊也看不上的。
于是吃過早飯之后,黎三郎就帶著方青青再度去了岳家。
兩個人當然不是空著手,大包小包的拎著,本來秀才郎很是體貼。
大男人嘛,怎么能讓自己的小媳婦拎包?
方青青卻不肯,秀才郎那個瘦弱的身材板,要是半路累垮了可不好辦。
于是兩個人一人手上拎著一半,在他們認為是合理的分配,外人看來只是覺得這小夫妻倆感情好。
于是在他們離開之后,剩余的老黎家眾人都開懷的笑了,一家人看起來和樂融融的樣子。
唯有黎二嫂,站在眾人身后,不高興都寫在了明面上。
以前只覺得婆婆是偏心三郎,這個大家也都知道,喜歡讀書好的兒子嘛。
沒想到現(xiàn)在三郎娶了媳婦,婆婆對三郎的媳婦也比對他們要好,這才是真正讓人生氣的地方所在。
這才成親多久啊,婆婆已經(jīng)第二次讓三郎陪著媳婦回娘家了,每次還帶著許多禮物。
別說是在老黎家了,整個紅橋村都是頭一件,人老方家的兒媳婦一年也都回不了兩次娘家吧?
且每次婆婆見到老三媳婦笑得那個呀,嘖嘖,比對自己的親閨女還好。
黎二嫂心里在冒酸水,有心和旁邊的黎大嫂交流一下,好歹同是一家的妯娌又都是被婆婆區(qū)別對待——
對她們不好的老大老二家的媳婦。
“公公婆婆也太偏心了,大嫂,上次你娘身體不舒服都沒能否第一時間趕回去呢。”黎二嫂嘀咕著,聲音很小。
只有她身旁的黎大嫂可以聽見。
黎大嫂又不是傻子,這樣的話語只當做是沒聽到,臉色一點都沒變。
她一心一意只想著多讓丈夫跑幾趟縣城,掙了銅錢給閨女買肉吃,這不比啥都強?
青青本來就是他們老黎家的福星,嫁過來之后不止是三郎全家人的日子都好了許多,她才不會被人拾掇著出頭做不符自己身份的事情呢。
因為路途不遠,黎三郎和方青青倆人不緊不慢的走著,反正響午之前趕到老方家就行了。
這會兒各家各戶都沒有很多事情忙,岳父岳母指不定都在家。
這也是黎母囑咐的,人家小閨女嫁過來之后才回去過兩回,爹娘心里肯定也是牽掛得緊。
而方青青又是老黎家的大功臣,黎父黎母可都喜歡她喜歡的不得了,也就喜歡她可以過得更好。
于是石氏特意囑咐三兒子在老方家多待會兒,最好是吃個午飯。
做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閨女嫁人了還能回娘家走走哪怕只是吃頓飯方老頭和劉氏肯定也會高興的。
兩個人一邊走一邊說話,其實也就是閑聊幾句,不過都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