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這是有生以來陳平第一次聽見劉盈直呼他的名諱,不由得繃直了脊背。
“我父皇說得沒錯,你真的不如蕭何,也比不過曹參。
上一次你給我的謀略,我已經說不足了,你還不知自省;可曹參卻做得面面俱到。
你可知你和曹參的差別在何處?”
不久前曹參獎勵孝悌力田者的舉動已經讓陳平看到差距了。劉盈這么說雖然讓人覺得難
受,陳平卻不得不承認此種差距的存在。
陳平沒有言語。
“你的欠缺就在于做事經常抱著‘差不多就行了’的態度。什么叫‘差不多’?
百姓治家如若‘差不多’,弊端還不明顯。可是曲逆侯,你身在朝堂,就不能只是差不多。
我父皇曾經教導過我,就像平日里用的朱砂,在我們看來,那只是一滴子紅色而已,可就那么一點紅色,系著的是萬千百姓的身家性命。
一般的私塾教師教授學生,尚且對文字存著敬畏,生怕誤了弟子。更何況是穆穆朝堂,一點朱砂紅,萬千百姓淚。
作為一個朝臣,哪怕是再難,也至少做到讓自己無可挑剔才行!”
劉盈的話很重,陳平沒再敢開口。
其實他心里想說的是,朝廷內外,有些事也須得講求個張弛有度。
比如說,內緊外松什么的。讓百姓看到和樂太平的一面,而那些讓朝廷高度緊張的,則由朝廷來承擔好了。
這是當年酈食其教陳平的。愿意是人的能力好比是鐵器,越是經過世事的打磨越鋒利。朝廷給百姓安樂的環境本是應該,但另一方面,也是讓安穩磨去百姓的棱角,讓他們喪失與朝廷爭權的能力。
陳平現在不能說,一方面是因為劉盈是皇帝,皇帝的威嚴不能侵犯;另一方面是劉盈被叔孫通調教得太過書呆子氣,陳平能感覺到劉盈對他的那一套不認同,總認為他的一些智謀上不得臺面。
不過劉盈有一點說得很對,那就是陳平需得快快地達到或者無限接近曹參的水準。
要知道,劉邦臨終前,可是給他安排了一個王陵共事的。那個王陵和陳平不一樣,他當年可是沛縣的豪族出身,又有一個深明大義的母親。
這人的德行修養很高。連劉邦都要敬重他三分。
陳平以前聽樊噲說起過,劉邦發跡前,這個王陵和雍齒一樣,都對劉邦他們瞧不上眼,而且這人與劉邦最討厭的雍齒的關系一直都很親厚。
劉邦之所以能不因為他與雍齒的關系而重用他,固然有他母親寧愿自殺也不愿意成為項羽逼迫他歸順的軟肋的原因,更多的則是他嚴于律己。
就這么一個人,樂觀一點想和陳平在性情上互補,于朝局有利;往壞處想,他的這種迂腐很容易在非常時刻延誤時機,于國政不利。
王陵連劉邦都瞧不上眼,就更瞧不上陳平了。
不要說陳平,就是夏侯嬰和樊噲,因著不想聽到看到讓自己覺得屈辱的話語或動作,平日里也是躲王陵遠遠的。
陳平還聽說,這個王陵與他沛縣的這些個同仁,除了朝中事務,平日里也不相往來,與長陵邑的那些倒是親厚得很。
此時陳平心里想起了一句叫做“寶刀鋒從磨礪出”話,他此時卻只想用“老刀鋒從磨礪出”來形容自己。妥妥的漢代版的“活到老學到老”的典型。
劉盈看陳平好像心不在焉的樣子,有些小生氣,問了句,“聽懂朕的話了沒?”
陳平脫口而出,“聽懂了,博采王陵之長。”
劉盈想了下,“沾了那么點朕的父皇的悟性的光,差不多就是個意思。
都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你以后多跟王陵來往,對你對大漢總是有好處的。”
還真是怕啥來啥,沒轍了,自己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