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如開頭的獄中打斗、月光下的毀尸滅跡、二十年前的少女殺案等。明顯看出導演的興趣愛好偏向于cult片,但是為適應審查尺度,又所收斂克制。
在表現此類場面時,一方面用鏡頭光線等強調,另一方面也調動側面渲染和心理暗示,激發觀眾各種聯想。
比起犯罪本身,導演更注重對人物動機的挖掘和刻畫。自己扮演的王遠陽是一位極度重犯,看起來非常危險,對女主角步步緊逼造成威脅,在月光下殺人越禍。
但這并不足以令觀眾震撼,更讓觀眾震撼的是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最后揭示他的命運他的冤屈和他的不公。
對于這部推理電影來說,謎底重要,但謎底背后的人性矛盾更有看點。當觀眾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復仇時,電影告訴你不是,一切都是因為愛。
三位父親都是如此,只不過有的是錯愛。愛比死更冷,比復仇更有力,是比復仇、比死更深層的人性動因。
這里蘇澤不得不感嘆,這些年港島電影一直在找某種回潮的突破點,故事也好形式也好架構也好,想要回潮就必須要不一樣的視角。
《奪命金》站在黑色幽默諷刺現實的立場上,《桃姐》站在溫情感人的情懷上,《大追捕》則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人文關懷。
它告訴你“真相也許并不重要”而“眼前的人才最值得珍惜”,頗有活在當下的意味。
之所以在前半段不斷營造一種驚悚極致的懸疑氣氛,甚至將血腥暴力及殺人現場的慘狀細節作為調味劑,不斷給觀眾心里造成一波又一波挑戰,就是為在最后將濃郁的人文關懷——感人至深的情——推至最高點。
當觀眾明白那是一位從未陪伴自己的女兒長大,看著她成長的父親之后,這個巨大的轉折帶來沖擊,那些把他定位成有前科殺人犯的想法被沖破后。
握腳、看手、親昵貼臉的動作,反而更加打動人心。
沒錯,他只是一個平凡的人,有權利去擁有所有人都該有的情感。
為什么把徐雪的手展開來看,輕輕地握住,再看看腳,又去撫摸一下,看到臉,用額頭去貼近她的臉頰,露出一個表情。
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還小的時候,是否覺得世界上居然有這么小的手,和這么小的腳,而這小手小腳,竟是自己的孩子,看看孩子睡著的臉,多想湊近親親。
而王遠陽都錯過這些,從來只在玻璃窗外看著這一切的他,想用這不合理的方式,來短暫的擁有一下這樣的情感。
難道有錯嗎?
w.
/91/91102/2090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