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十五年,隨著大楚帝國工業(yè)界的冶煉技術進一步發(fā)展,搞出來了大冶攪拌法(普德林法)后,大楚帝國得以能夠大量工業(yè)化生產對整個工業(yè)發(fā)展而言極為重要的低碳鋼。
這也是直接帶動了國防工業(yè)的發(fā)展!
海軍方面最先跟進,在秋天的時候率先提出了采用鋼鐵取代木材,作為戰(zhàn)艦的部分承重結構使用。
試圖利用鋼鐵的優(yōu)秀性能,來獲得比木材更加優(yōu)秀的一系列承重性能,繼而推動戰(zhàn)爭的整體性能發(fā)展,比如利用熟鐵的優(yōu)秀性能,建造更加大型化的戰(zhàn)艦,比如三千噸以上甚至更大噸位的戰(zhàn)艦。
同時利用鋼鐵的優(yōu)秀性能,在保證船只結構強度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進行減重。
這聽起來似乎很奇怪,畢竟木頭要比鋼鐵輕,為什么用鋼鐵建造船只反而更輕,道理很簡單的,那就是如果要確保一定強度的話,比如戰(zhàn)艦的船肋對強度要求就非常高,而木材自身性能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強度,就需要更粗更厚的木材,并且鋪設更加密集的船肋。
木材本身雖然更輕一些,但是為了保證船只的強度,卻是需要更多的木料。
而熟鐵雖然更重,但是強度更好,可以使用更少的熟鐵就確保船只的整體強度。
當然了,這也對鋼鐵冶煉工業(y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生產出來的熟鐵零部件具有更高的性能,并且在確保強度和韌性的前提下,還要保證可加工性……
也就是含碳量要控制在一定的水準,不能太低,那樣性能無法保障,也不能太高,太高的話以大楚帝國目前加工能力無法進行加工……
所以這就很矛盾了,哪怕是鋼鐵廠能夠生產出來更加優(yōu)秀的高碳鋼,但是也用不了……因為根本就無法對高碳鋼進行大規(guī)模的機械化加工。
所以,材料的含碳量多寡,要取決于加工水平以及應用需求,不能隨便來的。
這也是大冶鋼鐵公司生產的熟鐵有十幾種不同規(guī)格的緣故,不同行業(yè)對鋼材的強度、韌性、可加工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而零部件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了加工水準。
越是大型的零部件加工起來就越是困難。
當然了,這些也都是因為大楚帝國的整體冶煉水平還是比較有限,比如爐溫這一明顯指標,經過了十幾年折騰后才勉強做到一千四百度。
如果能夠把爐溫做到一千五百多攝氏度,那就不用那么麻煩了,直接搞出來純鐵水,因為鐵的熔點就是1538度。
搞出來純鐵水后,后續(xù)就簡單了,完全可以根據(jù)材料的需求來進行滲碳操作,適當添加碳元素就能夠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鐵碳合金,也就是鋼。
到時候你要低碳鋼就有低碳鋼,要有高碳鋼就有高碳鋼。
而且還能根據(jù)需求添加其他亂七八糟的各種元素,制造出各種不同的鐵合金材料。
此外,爐溫達到要求后,就能夠采取直接澆鑄成型,以獲得性能滿足要求的大型鋼鐵零部件,而不是和以往一樣只能得到硬而脆的生鐵……
尤其是超大型鋼鐵零部件基本只能依靠澆鑄成型,而大型鋼鐵零部件的生產加工水平,往往也代表了一個國家重工業(yè)的基礎能力。
哪怕是后世里,也只有少數(shù)真正的重工業(yè)強國,才能夠直接澆鑄那些動不動就幾百噸重的超大型零部件……不說幾百噸,就算是幾十噸的澆鑄能力也不是什么國家都能玩得轉的。
至于如今的……大楚帝國,距離這個程度還需要走很久的道路,至少目前來說還無法做到,他們連最基礎的爐溫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無法徹底的融化純鐵呢。
所以他們只能采用更加原始的辦法,先搞出來含碳量更低的低碳鋼在進行澆鑄或鍛造,并在后續(xù)過程里適當通過添加碳元素來提升性能。
但是不管怎么說,大楚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