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一例外都是有關于北方軍務的事情。
朱標這段時間除了要從旁協調太醫院的學生們學習瘍病新療法一事,還有就是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建立起一個專門生產制備抗生素的工坊。
朱啟知道這些事情麻煩,干脆把方法都寫成了書,當起了甩手掌柜,朱標這個當大哥的,又是太子,自然是躲不掉的,沒日沒夜的工作著,此時一封封的北方軍情送了過來。
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徐達送來的,自從年前擊退了北元之后,他已經著手開始修繕起了太原府,大同府的防御,進展順利。
壞消息,則是王保保又開始醞釀起新的攻勢了!
但這一次的攻勢卻不是針對大明的,而是針對長城外的一些臣服與大明的勢力。
此時的北方,長城以北基本都還是北元的底盤,王保保這個丞相占據了漠南與漠北,之前又打敗過明軍,威望最高,軍力最強。
而在遼東一地,則是北元名臣納哈出的地盤,此人也是作戰勇猛,是北元僅次于王保保的軍閥將領,雖然沒有像王保保一樣正面擊敗明軍的英勇戰績,但他對于北元是很忠誠的。
他曾經被朱元璋俘虜過,但因為誓死不降,朱元璋又念其英武,忠誠,便給了路費放他回去了。
后來被北元重用,開始經略遼東,如今數年過去,麾下部落眾多,統籌控弦之士足有二十萬之多。
不過在山海關外,也有許多臣服于大明的部落,這納哈出之前看到北元形勢如山崩一般,自然是不敢對這些臣服大明的部落如何的。
但如今大明已經戰略收縮,納哈出趁著此番良機,就開始征服吞并這些部落,以壯大自身力量。
按道理來說,這些部落和大明的關系就是朝貢關系了,是大明的小弟,他們被打了,自然就會第一時間向明朝求援。
而朝堂之上,關于是否救援這些部落,也是吵得不可開交。
一方主張既然已經臣服我大明,自然要保障他們的安全,不然以后誰還心悅誠服呢。
一方卻說,自漢唐以來,外族臣服者良多,最后結局,無外乎就是這些異族反叛,能忠于中央朝廷的,那是少之又少,表面上過得去就行,他們要打,便讓他們狗咬狗好了,我們且做壁上觀。
一方則是勸架地,別吵了,都別吵了,聽陛下定奪吧。
朱元璋是個很有主見的人,自然不會因為群臣們爭論不休就沒了主意,在綜合了個方面的情報和意見之后,很快就做出了決定。
此時正是農忙之時,塞外牧民不需要耕地,自然多得的是時間打來打去,但大明此時出兵征討納哈出,就會耽誤農事,況且王保保定然會有所行動,到時候又是一場大戰,此時還不是決戰的好時機,出兵征討是肯定不會的,但那些部落也不能放著不管。
那怎么辦呢?很簡單,打代理人戰爭唄!
咱們大明不出兵,但可以出錢出物,資助塞外的那些部落,去跟納哈出周旋,而后再見機行事,若是納哈出出現疲態破綻,我大明也不建議出關掃蕩一波,削弱一下北元實力。
但問題很快就來了,這些物資怎么才能送出去呢?關外可都是納哈出的地盤,有什么風吹草動,他們都能知道,這要是物資出了關隘,沒送到那些部落的手上,反倒是被納哈出給截獲了,豈不是得不償失啊?
而且北地的物資多集中在北平,資助那些部落的物資,運送出關外,路途遙遠,定然要大批量的士兵來維持運輸線,這消耗和成本其實也挺大的。
朱元璋的心中其實早就有計謀了,他把地圖一攤,隨后抬手一指,正是天津衛到遼東之間的渤海。
很簡單,走海道啊!
明初時候的海道,此時還處于極為混亂之中,渤海之上有大明,倭寇,高句麗,還有北元的船只,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