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依視路的談判,前前后后耗費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不過考慮到兩個項目加起來、合作規模超過了一千萬美元,這點時間真不算久。
錢談妥之后,顧轍也免不了有很多活兒要忙碌:他得安排自己的手下把錢的預期用途先做一下預算,稅務方面也要統籌,還要趁機在今年把國家級高新企業申請下來。
之前顧轍已經拿到過省里的高新企業資質了,就在短短幾個月之前——也就是三月份,他為陸謹明的明遠國際搞熔噴線和其他一些技術項目支持時、受到省里相關領導視察接見。
還在張副書記視察的過程中,幫科技廳的李副廳長解了圍。后來他把天元科技的省高新企業送審材料遞上去時,流程就走得特別快,畢竟他已經在省里掛了號了。
但人從來都是得隴望蜀的,拿到省里的高新資質后,總會再奔著國家級的努力。
顧轍畢竟沒有借助外資殼子來注冊公司,而國內企業的稅收負擔還是挺重的。能做成高新企業,而且高新的級別每提升一檔,都會有巨大的減免稅收好處。
這也是后世華為一類的企業、可以不借助外資背景,以純粹的民資角色出現,卻依然享受低稅收好處的重要原因。
畢竟華為每年的科研投入極高、科研花費也都可以成倍抵扣到利潤減稅中。
顧轍現在追求的,也是這樣的布局。尤其他還在創業初期,高新企業最初幾年的減免抵扣比例尤其高。
他今年光是從海昌那兒就收了800萬人民幣的授權費,還有依視路這邊兩筆合計1250萬美元。
再加上天元光學的自營利潤、其他一些可以歸到天元科技名下的技術合作收入,顧轍估計今年自己名下公司的總營收,絕對可以超過1600萬美元。
這還沒算跟陸謹明在化纖熔噴布行業的合作利潤,那些不是顧轍要操心納稅的。
顧轍估計,把國家級高新企業拿下之后,今年他只要從1600萬里抽出大約200萬,用于采購科研實驗硬件設備、搭建實驗室、購買工程樣機,再做200萬美元的其他往科研上湊的軟性開支,基本上就可以不繳稅了——
當然,這一招別人是模仿不了的,因為國家對于高新企業科研開支的產出比也是有要求的。
如果新增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數量不夠,或者至少是在申的專利數量不夠、技術對外授權創匯額度不夠……
那都有可能被稅務部門嚴查,看是否存在科研投入造假。
只有顧轍是絕對經得起查,他公司的主要營收都是來自老外掏的技術授權費,根正苗紅得不能再根正苗紅了。
說破大天去也沒人敢質疑顧轍的“科研經費使用效率、投入產出比”。
這方面的活兒,顧轍交給陸幽幽,以及負責財務方面的心腹葉小敏,外加幾個委外的法務代理人員去跑。他只負責提需求、指方向,具體操作沒空去操心。
葉小敏她們倒也勤奮,一板一眼推進著相關流程,總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搞定。期間既要跑科技廳,也要跑工商局,涉及的衙門還不少。
省里的有關部門還沒有決定權,只能是把關一下材料、然后上報國家級的有關部門,最終定奪。
一般來說每個省每年上報的新增國家級高新企業都還是有名額限制的。以03年的行情,東海省這邊每年也就上報全國20幾家、能評下來的也就七八家。
要是托關系找手眼通天的代理機構,少不得也得百來萬的代理費起步——如果是不放心療效、托風險代理的話,更是三四百萬起步。也就是“做不下來不給錢,評上國家級高新才付款”。
顧轍倒是沒給額外的代理費,只找了家基本收費的便宜跑腿機構,他相信自己的實力。
葉小敏第一次到省里的工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