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經寶,當愿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無上師寶,當愿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中午。
張恒找了個客棧落腳,隨后到電報局向老家發了一封電報。
電報的內容很簡單,只有幾句話:我已至天京,如有急事,可致電天京電報局,轉交我手......落款:張恒。
“小兄弟,如果有從陽江縣來的電報,請到正陽春對門的客棧交給我,我叫張恒,你來,不會讓你白跑一趟。”
張恒說完壓下兩枚大洋。
......
下午。
“張先生,有您的電報,一發來我就一路跑著給您送來了,您摸摸,上面的墨跡還沒干呢。”
有錢好辦事。
在電報局上班的小伙,一臉殷勤的往前湊,態度十分熱情。
“辛苦了,對門的鴨子不錯,去嘗嘗。”
張恒一手接過電報,同時遞了三塊大洋過去。
“您忙,稍后要是還有電報,我一準麻溜的給您送來。”
小伙點頭哈腰的走了。
張恒等他走后,關上門,打開電報看了起來。
電報不是一份,而是兩份。
第一份,是張振虎發來的。
為節約空間,內容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寫的,大概意思是這樣。
......張恒走后,聽聞他離開陽江,去了外地。
陽江境內的士紳們有些活躍,打著屯糧的名義前后串聯,拒絕向張恒名下的糧店供糧。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凡事都有利弊,為前段時間張恒買地,又把土地低價租給沒地種的佃農,照顧到了普通人,同樣也讓這些士紳承受了不少損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
張恒的土地只要四成地租,其他人的地要七成,甚至是八成。
以前沒得選,只能七成,八成的租。
現在有張恒了,佃農們也就有了說道:“你看,你家地怎么要八成地租啊,人家張老爺才要四成,你得降兩成,不然你這地我就不租了,我租張老爺家的地去。”
一個兩個這樣說,家有千畝良田的士紳不在乎。
但是所有人都這樣說,士紳老爺也得低頭,可不敢讓這些佃農都跑光了。
于是,江陽縣眼下的土地租賃,地租大多在六成上下,比以前少了一兩成。
這少了一份地租,多了一份實惠在百姓身上,少的那份,就是地主們的損失了。
張恒在的時候,沒人敢多說什么。
現在張恒不在,一個個就起了心思,我也不跟你當面鑼,對面鼓的斗。
我不給你張家的糧店賣糧食總行吧?
這樣一來,糧店內的糧食便開始了告急,糧價上漲,最后地主損失的一成地租,說不得又要在上漲的糧價上補回來。
當然,說對錯,也沒有對錯。
賣傘的求下雨,賣扇子的求晴天。
他們誰錯了?
誰也沒錯,只是所站的位置不同。
張恒早就知道會有這天,只是相比和那些士紳打成一片,共同欺壓百姓,他更愿意站在普通百姓這邊,多讓幾個人吃飽飯。
這年頭,想吃飽飯真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