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來到5月,野利蕭欲出兵報仇,被虎力豹力兩大長老拒絕,野利蕭只得忍耐。
當時間來到6月,草長鶯飛了,野利蕭再欲動兵,又被拒絕。虎力豹力直接表示:各部牲畜馬瘦毛長,不是出兵良機。
對此章采就很憤慨,6月了馬還瘦?瘦了就喂肥!毛長就剪干凈!都兩個月戰爭準備準備了個毛線嗎?如此遷延怠慢拖沓,想讓鐵人和叛軍實力增強嗎?資敵嗎!
可惜章采說得不算,野利蕭說得同樣也不算。
草原軍并非是帝國,野利狼主沒有一言九鼎的話語權。
直到7月了,野利蕭再欲起兵,虎力豹力不好再拒絕,畢竟再一再二不能再三再四,勉為其難的接受。
虎力豹力不再反對,于是在奉承彰武41年7月1日。
這一天,旌旗飛揚。
這一天,鐵甲兵霜。
這一天,箭在弦,刀在手。
歷經三四個月的準備,草原軍終于動了,野利蕭終于動了!各軍短短2個小時便完成了集結,野利蕭在荼孛城、牟那山下匯聚起12萬大軍,豎旗立幟,誓師出征!
野利蕭升帳,大分兵馬,點派將官,以虎力長老屠各長廚統領本部3萬騎;以豹力長老菲利普凃狐堀善統領本部2萬騎。
余下王庭7萬騎中,點派7位百戰沙場老將為謀客,各領萬騎沖陣廝殺。7位謀客分別是:拓跋部首領拓跋力烏、長孫部首領長孫屠屠蠱、尉遲部首領尉遲忽楠、怯渠部首領怯渠怯刁難、赫鹿部首領赫鹿尼拔、王庭虎將喬治瓦倫塔斯、野利蕭心腹莫洛托夫斯基。
望著兵勢陣容,野利蕭不禁心頭苦澀,經鷹力部之叛,草原軍實力大受損傷。王庭直屬兵馬又經野利禿戈納啰之死、老四老五之亂、野利蕭突圍之戰大受折損,單單因鷹力諸部背反兩次損失便達萬余。此時虎力諸部兵力上漲到6萬騎、豹力諸部5萬騎,王庭實力以與兩長老不相上下。
虎力豹力都留下3萬人的預備隊,野利蕭同樣留下了3萬人的預備隊,兵力捉襟見肘了。
但無論怎么說,經歷重大事故之后野利蕭還能有威望凝聚起12萬兵馬,平叛軍的兵力算不得少。年紀輕輕的狼主縱馬揚鞭,鐵蹄滾滾卷起浩蕩的狼煙,三軍健兒士高馬騰,化作席卷萬物的水流,直撲陰山去!
在這里插個題外話,說一說河人和鐵人的軍制,兩者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就一并說了。
河人與鐵人都是軍管民生共管,軍事長官也是民生長官。所以無論是軍事還是內政都是以十戶、百戶、千戶來劃分的,每十戶設一十騎長,百戶設一百騎長,千戶設一千騎長。有萬戶和萬騎長的存在,但卻是在鐵人那了。
一戶有幾人?多了的是有很多的孩子和奴隸,少了的就一兩個人,所以個騎長麾下的人數都是不嚴謹的。如十騎長,有三四個人的十騎長,有六七個人的十騎長,有八九個人的十騎長,也有十二個人,二十個人的十騎長。
然后到此,河人就有了變化。
河人常設職位就到千騎長了,千騎長之上是限定和非常置的謀客和長老。謀客,等于是在戰時領兵的大將,只有在戰爭時分從狼主手里接過兵權。數量不限,很多還是兼職,比如某位千騎長、某個部落首領等........
謀客一職,每到戰爭結束就取消。
與之相對的長老是常設職位,可以世襲罔替,但名額有限只有3個,現在是只有2個。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名義上被狼主長期的授予兵權,統軍在外,隨時可以把兵馬收回來。當然了都是名義上,只是看著聽著好看好聽罷了,實際用處并不多。
比如這次鷹力長老須卜睹賒反叛,能有多少牽扯作用?人家老婆孩子都在自己手上!
再說鐵人,千騎長上設置的萬騎長,萬騎長等同于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