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城市、要塞、驛站等。好處自不必多說,便宜,量大,花不了幾個錢便能維持著龐大的規模,比軍團兵便宜多了;壞處顯而易見,裝備自配,軍需自配,訓練看自己是否勤快,戰斗力低的跟空氣一樣,上戰場唯一的用處只是消耗鐵人的箭鏃,也就守守城罷了,不要指望能野戰,不聞敵而潰、自亂陣腳你就回家燒高香吧,謝謝丘比特大羅神保佑你。
后來防兵也不夠用了,邊墻防線動搖,邊關急需兵員,怎么辦?于是在邊軍大家庭內又增加了“戍兵”。戍兵有三種:或是內地州縣兵論調邊關戍衛,或是國內罪犯發配戍邊,亦或者組織國內有地無地的民壯來到邊關定居,但后者已與防兵情況相差不大,都是亦耕亦戰。
故而帝國又把防兵和戍兵合稱為“防戍兵”。
再往后,隨著扎古帝國漸有余力開始反擊,邊軍之中又增“寨兵”,既隸屬各軍寨的士卒,可以是各知寨家里的私兵,也可以是從國內征募的士卒,亦可以是臨時征募的寨中百姓,反正不過是只聽知寨統帥的兵馬,可以看做一個個“小國”的軍隊。
就比如咱們林知寨,山高皇帝遠,只要林飏一天是溫泉寨知寨,在溫泉寨里林飏就有生殺予奪的大權,純粹的土皇帝。
當然了,袞袞諸公都沒智障,世襲罔替絕無可能!
帝國軍大體上說完了,但還有些零零碎碎不呈章法的,如“效用士”,又名“效用兵”。
這也是完全湊炮灰去膏鐵人刀鋒用的,效用士既允許北境的地主、豪強、貴族、門閥、大商人有募兵、練兵、養兵之權,平日自己花錢維持,戰時上交國家指揮。
當然了話是這么說,可真能永久嚴格執行?林飏此來只帶千人私兵,可只要人數再翻一翻,林飏就可以頂著效用士的名頭帶兵來了。
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效用士是公平的,只要你有錢,上下打點好,完全能擁幾百兵自重一下。
這還只是北面,算上南面和國內眾多的州縣兵與私兵,帝國莫說百萬大軍,500萬大軍也敢說!
............
溫泉寨隸屬于帝國大將軍劉法的帳下,劉法大將軍,他的頭銜可很長很長很長的。
帝國的軍隊有軍團兵、防戍兵、寨兵、效用士、州縣兵六種。其中要統領軍團,先決條件是要當上大將軍才行,而扎古帝國的大將軍前面必有個名號,如某某某大將軍;而當上大將軍的先決條件又必須是擔任某某某總兵官..........
例如劉法大將軍,他先是勝定軍總兵官,統帥勝定軍團,所以才能擔任“揚威大將軍”,可以尊稱他為劉揚威、劉大將軍、劉總兵。一般來說最好不要叫劉總兵。
劉法是帝國重將,負責一個方向的大統帥,故而除統帥勝定軍外,還節制著隴右道的防兵、戍兵,所以后面就有節制防戍兵的頭銜,既“隴右道兵馬防御使”、“隴右道兵馬戍御使”兩職;隴右道的寨兵、效用士也歸他節制,于是有“隴右道兵馬大都督”和“隴右道兵馬監指使”;各州縣的州縣兵也歸他指揮,而一般在管了一路全部兵馬的情況下,扎古帝國還會在后面加個〔節度使〕,發個節仗;而要是連軍團兵都算在內,會有總督使、提督使、經略使三者其一。
所以劉法的頭銜是:
揚威大將軍,勝定軍總兵官,領隴右道兵馬防御使、兵馬戍御使,兼大都督、兵馬監指使,使持節節度隴右諸軍事,隴右道經略使,威武候,劉法。
這還沒有加過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榮譽頭銜呢。
(太子太保,揚威大將軍,勝定軍總兵官,領隴右道兵馬防御使、兵馬戍御使,兼大都督、兵馬監指使,使持節節度隴右諸軍事,隴右道經略使,威武候,劉法)
所以,什么時候咱們的章采,前綴能有如此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