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推動一把,反正養著俞日明也要花錢的,何不廢物利用?
三日后,劉機送別王華時收到了一封信,里面是王華對科舉改革的看法。
其實是王守仁奉命跟他家老頭泄的題。
朱厚照給出的方案是解額也改,但南北分卷,就不考一樣的題。
這就得講解一下科舉的結構,鄉試分不同的布政司,也就是后來的省份,考出來的舉人集中到京城來考會試。
這里面會試的名額就是解額。
如果只動科舉的解額,無疑反彈會很大,多了我的就少了你的,哪一邊都不會罷休。
而按照朱厚照的辦法題目不同就無從比較,現在科舉可不像后世的高考,它不是用簡單的分數來衡量的。
會試的八股文,既限定了格式,又限定了內容,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出自四書五經,每一句的平仄對仗都有固定的韻律,也就是駢四儷六。
就是提出一個問題,必須以圣賢之語來作答,拼出來的答案還必須按固定格式壓韻,還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還得出彩,讀之通順朗朗上口。
舉個例子:給你一首流行歌曲,規定你在限定的時間內用政治課本的內容填詞,歌還得好聽,詞句也得符合規范,還得把話說漂亮。
是不是很難?
可以取巧的,只要教你唱歌的老師很精通,你就有樣學樣記得這種感覺以及現成的模板,也就是劃好了重點,不用背完整本書,是不是懂曲樂也無所謂。
畢竟一本書的內容并不多,玩熟了就可以四處借鑒集合拼接而成,其熟練程度是能磨出來的。
可請這樣的老師是要花錢的,就像學鋼琴請私教一樣,在經濟條件不好的地方,學生們連教輔都買不起,更何談請名師。
這就是科舉南北差距的由來。
真要讓考生自己來琢磨這種感覺,那等于要求每個考生都是天才音樂人,一點都不現實。
歷來的科舉也很難出名篇,少數的名篇也一定是出于天才之手。
按朱厚照的計劃,會試分開,中選之后再放在一起考殿試,用殿試來決高下分名次。
等于是把五音不全的沒有名師教導的學生跟高帥富分開考試,這樣就不會被笑話了。
等過了會試,就不考八股文了,放開約束隨便創作,你唱山歌也行,你詩朗頌也行,二人轉都可以,只要出彩,將好的立意表達漂亮就行。
在這種情況下,請了名師的學生就沒了優勢,看的是個人的靈性。
這就避免了南北差距,因為南方的文脈鼎盛,考生們掌握了更純熟的考試技巧,所以在科舉中總是比北人錄取名額多,久而久之,通過科舉選上來的人都是做題家,卻沒有多少實際的工作能力。
采用這樣的辦法也能多取一些有實際能力強、思維靈活的士子,算是一種暫緩矛盾的方案。
還有一個好處,它并不違背祖訓,相對來說這樣的改變對南方影響也不至于太大,必竟沒有動到他們的根子。
本來劉機是打算硬推解額劃撥,他也因此與劉瑾交惡。
劉瑾的胃口出乎意料的大,一下子將陜西的解額擴充了五倍,也將河南的解額增加了一倍。
現在這個方案又不同,分卷了就不須同場,朱厚照干脆將北方各省的解額都擴大化,至于進京了考不上,那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而且還會用殿試排名權重影響下一科,第一次南北榜五成對五成,狀元計三百分,榜眼少一分,一直到最后一名,一榜相加占總分的額度就是下一科的會試錄取比例。
如此劉瑾就沒話可說,因為每個布政司的解額都是增多的,會試分卷后也賴到不南方頭上,而是北方人的內部競爭,純看才氣。
至于殿試考不好,都不受八股的制約了還考不好,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