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瀚不僅僅是自己知道內情,他爹林元美是永樂末年的進士,還當過撫州知府,林家算是親歷永樂到正德八朝,確實知道許多。
可林瀚卻跳過了朱厚照的預料,沒有說成化朝,而是直接往上溯。
“土木堡之變的成因,在永樂年間就埋下了,其時太宗病弱,仁宗開始視事,內閣三楊主政,三楊勸仁宗即位后還都南京,后來還做成了。”
朱厚照翻出了這段歷史,朱棣是一力主張遷都北京的,可朱棣死前剛建好的紫禁城就挨了雷擊,引發了大火,當時還議事來著,南北互懟,南方派大臣們口口聲聲說是天變。
看來這一招已經成了大臣們的傳統藝能。
爭來爭去,矛盾的焦點就是京都放在北京還是南京,結果是南派爭贏了。
南派可以用天變的借口,北派也可以用,宣宗剛登基,南直隸就接連數場地震,北派用它大作文章,于是寫進了仁宗遺旨又出了榜的還都又擱置了。
朱厚照點頭:“確實,可這跟英宗有什么關系?”
“三楊都是南人,自然視南方利益為重,還都南京,北方就岌岌可危,且不向北拓展,北人難有出頭之日,科場上怎么都無法與南人抗衡,再加上三楊長期占據內閣,橫跨四朝,北人耐不住,便勸了英宗北伐。”
英宗即位時年紀太小,太后又沒有政治上的見識,朱厚照以自己的經歷推斷,就知道英宗被從小教導他的文臣忽悠了。
這也不打緊,關鍵是一群文臣全是紙上談兵的貨色,還打輸了,葬送幾十萬精英,國力一蹶不振。
經過了混亂的景泰和天順朝,到了成化年間,彭時本來有機會扭轉局面,然后按照林瀚說的,彭時投敵了。
江西人彭時力主朝廷留在北京拒敵。
這個道理在當時是正確的,需要南方的漕運來支撐北方的元氣,一旦南遷局勢就會糜爛。
彭時致仕后,就輪到了商輅當首輔,憲宗對他很依賴。
其實商輅也支持戰時力守北京,可他也支持重開海貿為國聚財,想將遷都與海貿拆開。
憲宗也動了心,這時項忠和劉大夏合謀藏文檔的事就發生了。
緊接著商輅又跟憲宗的心腹太監汪直起了沖突。
汪直是典型的北伐派,他最大的功績就是設伏刺殺了力助蒙古統一的達延汗妻子滿都海。
一個心腹太監和一個首輔斗,吃虧的肯定是首輔,商輅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諫,汪直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于是商輅請旨致仕,紙糊三閣老上位,整個朝堂烏煙瘴氣。
“這是個局。”朱厚照十分篤定,還跟被打斷一臉憤憤林瀚描透徹
“張懋很早就開始向北邊走私食鹽,雙方是有勾結的,滿都海合縱連橫,將破裂的蒙古重新拼起來,稱得上巾幗英雄,應該有一些部落想讓她死。”
英國公的事沒有大肆聲張,朱厚照說出來了林瀚才明白。
恨恨地呸了一口:“老匹夫該死,先皇大行后他第一個上疏請罷鹽余,老朽還夸他公忠體國,沒想到人面獸心。”
罵完了,林瀚也反思:“看來彭閣老也中了計,當時他幾乎是給御使氣死的,連六十歲都不到。”
太久遠的事情無從考證,但是南派被整下去是事實。
北派其實也不討好,萬安壓根就沒心思去做事,討好了憲宗保住位子就行。
此時不要說海貿,北伐也黃了,憲宗忙著禮佛修道,后宮打成一團,啥也干不成。
等到孝宗上位弄出弘治中興恢復國家元氣,風水輪流轉了,朝中是北派說了算,還有個跟著舉主一樣只看眼前功業的劉大夏,遷都是提也不能提。
典型的因人廢事。
而一切與南北利益相關的議題就全都被綁在了一起,非此即彼,不可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