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此界開神道
吳王下令即刻處死在舒縣的唐英哲家人,誰料全家離奇失蹤,其實這是被楚軍提前滲透的暗探給救走了,當然這也是唐英哲投降的條件。
隨后,唐英哲充當勸降先鋒,楚軍在廬江郡一路勢如破竹,僅僅半月就拿下了整個廬江東部。
楚軍水師也是跟著陸上大軍的進度,護佑長江糧道通暢,時不時派精銳上岸,騷擾吳國腹地。
這讓長江兩岸的吳國各郡縣無不戒嚴,民生經(jīng)濟受到了極大影響,處處告急,處處有楚軍窺伺,導致吳國中樞根本弄不清楚軍的虛實。
依靠長江而立國,卻打崩了制霸長江的水師,這就導致吳軍主場作戰(zhàn)卻沒有主動權。
楚國水師獲得吳國水師被俘獲的戰(zhàn)船后,實力大增,甚至在李隆的指示下,派出一支艦隊順流東下直驅金陵。
這下可把吳國君臣嚇得不清,本來好不容易收攏的二十萬大軍,也不敢再派往廬江郡和楚軍決死一戰(zhàn)了,而是陳兵金陵城外,防備楚軍直接從京畿登陸。
楚軍水師整編,不用修理立即就能上戰(zhàn)場的家底如下,共有樓船十八艘,主力斗艦一百五十三艘,艨艟游艇等小艦二百七十艘,合各類戰(zhàn)船四百余艘,水卒精兵三萬五千人。
這船和人是越打越多,能作出的戰(zhàn)略選擇也越多,李隆趁此機會對水師改制。
水師分割為三支艦隊,升水師都督鮑元思為水師提督,戰(zhàn)時負責指揮三支艦隊,平時親領第一艦隊。
第一艦隊下轄水卒兩萬人,樓船九艘,斗艦八十一艘,各類小艦一百二十艘。
目前協(xié)同岸上楚軍主力作戰(zhàn),負責控扼長江水道安全,攻打各支流附近的城市,如桐城、樅陽就是水師立功。
第二艦隊由鄒良材任都督,下轄水卒一萬人,樓船七艘,主力斗艦七十艘,各類小艦一百艘。
他們目前就負責騷擾吳國腹地,當然最重要的任務是直下金陵,威懾吳國,使其不敢輕動。
如果有機會,也可視情況攻打,為此李隆還特地額外配置了一萬精兵,有機會就上岸打一打,沒機會就停在金陵城外的江面上不走了。
第三艦隊就是撿的兩支作戰(zhàn)艦隊的邊角料,現(xiàn)在只有五千人,樓船兩艘,斗艦和各類小艦加起來也才數(shù)十艘。
不過還有很多艦船受損,只要修好了就能補充進這支艦隊,日后新造成的艦船也會優(yōu)先由第三艦隊挑選。
眼下第三艦隊的任務,就是往返吳楚兩地,把楚國的后續(xù)兵馬和后備官員運來,二十萬人可能打吳國夠了,但拿不下整個揚州。
十一月初,楚國水師第二艦隊出現(xiàn)在金陵城外,一時江南水鄉(xiāng)處處烽煙。
當然吳國也不是吃素的,京畿之地不容有失,短短半月被打廢的吳國水師又重建了起來。
吳國把全國各地的戰(zhàn)船,以及船廠中還未上漆的新船,都拉到了金陵外的長江上,一時倒也有幾分氣象。
樓船三艘,斗艦五十余,各種小艦鋪滿江面。
只是水軍精銳已經(jīng)損失殆盡,如今吳國水師大概率就是個樣子貨,能操船水戰(zhàn)的水卒估計不會過萬。
因此,面對第二艦隊的數(shù)次邀戰(zhàn)和咄咄逼人的態(tài)勢,吳國水師也只能避而不戰(zhàn),只是拉開距離遠遠盯著,就像是跟屁蟲。
岸上,吳國以二十萬大軍布防兩岸,也讓鄒良材無機可乘。
只是每天對著岸上轟上幾砲,另外再派小船去靠近喊話,可吳軍也不是吃素的,面對勸降侮辱之詞痛罵回擊,最后互相“問候”儼然成了金陵城外的日常節(jié)目。
“你們水師就是個癟犢子,只知道看戲,敢不敢過上幾招?”
“你們厲害,有本事上岸,不敢就別放屁了!”
……
“說起來我都替你們吳王可憐,吳郡和會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