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局觀的人,往往是看問題最透徹的人。
張良緩緩進殿,風輕云淡一般走到劉邦面前行禮,劉邦點了點頭作為回應(yīng),對于張良,劉邦不僅僅是信任,更多的是尊重。如果說蕭何的特點是細致周全的話,那么張良就是聰明睿智,而且是接近于“聰明絕頂”的那種類型。
一、人物背景
張良,字子房,戰(zhàn)國末年韓國人,他的籍貫?zāi)壳皼]有統(tǒng)一意見,一種說法是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人,另一說沛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據(jù)史書記載,張良長相俊美,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典型的大帥哥,而且還出身于貴族世家,爺爺張開地,曾經(jīng)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張良是正經(jīng)的“官三代”。在韓悼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50年),張良父親去世,在張平死后二十年(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啟動統(tǒng)一大業(yè),第一個就拿韓國開刀,韓國成為第一個被滅掉的戰(zhàn)國七雄。由于張良當時還年輕,還沒到參加工作的時候,也就沒有成為韓國朝廷的公務(wù)員。但是畢竟是貴族人家,哪怕韓國被滅國后,張良家里還有私人武裝三百人。張良的弟弟死后,他都沒給辦葬禮,而是將全部家財都投入反秦事業(yè),征求刺客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二、博浪沙的大錘
張良找了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只重達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然后,到處派人打探情報,搜集秦始皇巡視全國的行蹤。在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制定了詳細的禮儀規(guī)定,其中按照君臣車輦規(guī)定,天子乘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需要由六匹馬拉車,而其他大臣最多只能用四匹馬拉車,畢竟在沒有內(nèi)燃機的年代,多少匹馬拉車就是正經(jīng)的多少“馬力”,六匹馬拉車相當于現(xiàn)在的勞斯萊斯最頂級轎車,那是絕對拉風。而張良的刺殺目標是六駕的馬車,為此,大力士反復模擬練習,練就了“一錘離手,車駕沒有”的絕技,準備隨時送秦始皇上路。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東巡,張良很快得知這個重要情報,在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的東半部)之前,張良帶著手下還有大力士,提前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jīng)之地——博浪沙。等了沒多久,就看到遠處塵土飛揚,一個由三十六輛構(gòu)成的龐大車隊,從西邊向博浪沙行進,前面是士兵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騎兵清場,手持黑色旌旗的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而車隊兩邊則是地方大小官員隨駕,那場面叫一個壯觀。見到這樣的情景,張良確定這一定是秦始皇的車隊。但是,問題來了,就是所有馬車全是四匹馬,根本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能遠遠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本著領(lǐng)導的一定是最好的的原則,張良命令大力士向最豪華的車扔鐵錘,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普通炮彈一樣,一下子就把車架砸了個粉碎,車里坐的人到場斃命,現(xiàn)場頓時一片混亂。張良以為得手了,趁亂鉆入蘆葦叢中,逃離了作案現(xiàn)場,但是力士是否逃生則沒有任何記載。
然而,張良高興的太早了,他盯上的那輛車是備用車輛,由于秦始皇多次遇刺,早就有預防準備,提前把所有車輦都換成四駕,而且平時還經(jīng)常調(diào)換,雞賊得很,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只是苦了那個坐豪華車的倒霉蛋,平白無故被天降鐵錘給帶走了,著實有些冤,這件事還搞出來一個成語——“誤中副車”(現(xiàn)在常用來表示,做事情僅找到次要目標,沒有找到真正目標)。秦始皇幸免于難,逃過一劫,他對這事兒特別生氣,下令全國緝捕刺客,但是由于沒找到任何線索,現(xiàn)場也沒有監(jiān)控視頻,根本無從查起,張良因此能夠“逍遙法外”,后來這事兒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古博浪沙這地方,也因為張良刺秦從此聞名遐邇,至今還有遺跡,就在河南省新鄉(xiāng)市原陽縣。
三、偶遇奇人
啟動逃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