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都是自己選的,無論好壞都得自己承擔。
韓信左思右想之下,綜合考慮了各路諸侯的整體素質,決定去投奔劉邦,但是項羽正在整頓軍隊,準備開拔返回徐州,要是隨隨便便離開軍隊,萬一被抓到,那可是要按照逃兵處理的,輕則一頓胖揍好幾天臥床不起,重則一命嗚呼變成反面典型,這件事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
而且,更麻煩的是,就算是順利從項羽軍隊里溜號,怎么去跟劉邦的軍隊接頭呢?冷不丁上去說要加入漢軍,人家一問你是哪個部分的,結果一回答說是項羽手下,估計劉邦手下上去就得抽他。這會兒傻子都知道劉邦這伙人要被發配邊疆了,但凡是腦子正常的,都不會放棄回家的機會,這種時候過來的,大概率只有一種可能性——是來臥底搞破壞的。
基于這種考慮,韓信打著去城里找樂子的名義,在換班休息的時候趁機出了軍營,這個理由也算合理,畢竟也是常規操作,況且韓信也沒有大包小包都帶出門,和那些出去玩的普通士兵沒有什么區別。然而,對于韓信而言,他也沒什么值得珍藏的東西,他帶上了自己的家傳寶劍,還有一卷兵書,離開了軍營。
進入破敗不堪的咸陽城以后,韓信找了個酒館,胡亂吃了點東西,盤算著下一步的行動。
就在此時,一群身穿黑色軍服的士兵進入酒館,這些人看起來像是秦軍的士兵,但是卻說著一口流利的江南方言,邊喝酒邊罵罵咧咧吐槽,聽起來頗為不滿。韓信耐心聽了許久,終于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原來他們這些人也是項羽的士兵,但是由于章邯三人封王,手下又沒有自己的軍隊,因此只能暫時借用項羽的部隊來撐撐場面,畢竟,這三人在秦國的名聲是徹底爛了,老秦人對他們抵觸情緒很大。
這伙人正是按照章邯的命令,準備在咸陽附近再征點兵,但是一聽說是章邯征兵,是個人就繞道走,嘴里還得痛罵晦氣。折騰了好幾天也沒效果,這伙人有點兒泄氣,紛紛吐槽自己倒霉,回不了家也就算了,還得干這種沒營養的工作,簡直是太不幸了。
喝完酒這伙人罵罵咧咧走了,酒館里的老秦人則紛紛痛罵,表示寧愿背井離鄉跟著劉邦混,都不想在叛徒章邯手下打工,還說最近劉邦可能要正式去漢中了,現在有不少關內的老秦人都很支持他。畢竟,劉邦不僅繞了子嬰一命,還給了咸陽城和咸陽人一條活路,結果項羽不講武德,肆意破壞咸陽,燒殺搶掠百姓,完全沒得節操,這筆賬得算在項羽身上;但是項羽要走了,留下了章邯這三個貨色,那這份仇就得由他們三人來承擔了。
韓信一聽,頓覺來了精神,現在可以先跟著逃亡的秦人過去,到時候劉邦在封地征兵時可以名正言順加入,合情合理。
既然下定了決心,韓信決定現在城里待一段時間,找機會前往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