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變化的最好辦法就是隨之應變。
陳豨是個很有戰略眼光的人,當他發現鄔縣(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東北鄔城店)附近已經出現了代軍的身影,決定先試探性開展攻擊,是不是派出小股部隊去襲擾代軍的先頭部隊,基本上就是屬于一打完就跑的節奏,借此打亂代軍的軍事部署。
很快,陳豨就等到了援軍,孔藂和陳賀也趕到介休(今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這兩位大兄弟跟著韓信打完了整場滅魏之戰,可以說是士氣正盛,和陳豨匯合以后,沒有繼續原地等待,而是加大攻擊力度,派出小規模部隊進行作戰,企圖吸引代軍主力進行決戰。
但是,夏說混了這么多年,也不是吃素的,他發現介休已經被漢軍占據,現在又有漢軍部隊不時過來搞偷襲,戰略意圖很明顯,只偷襲不拼命,無非就是準備吸引代軍主力,他才不上這個當呢!
既然占據介休,借以扼守太岳山和呂梁山之間狹窄通道的計劃落空,夏說沒有絲毫猶豫,立馬開始安排撤兵,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準備穿行“滏口陘”由祁(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晉商故里,喬家大院、渠家大院、何家大院所在地)前往武安(今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投奔趙國,和趙國一起合兵收拾漢軍,這段路需要穿行太行山,這也就意味著這條路不好走,考慮到兵種的特點,夏說安排步兵在前面開路,騎兵后方警戒,就這樣踏上了東進的道路。
其實,這個計劃不錯,夏說的部署其實稱得上合格,但是在韓信年輕,他的水平只能算及格,因為韓信發現夏說撤退的動向以后,認為他應當準備去投奔趙國,準確地預判了夏說的預判,早已提前做出軍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