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的變化要著眼于戰略全局。
就在韓信給士兵放假,準備拉來更多人頭的時候,其實從整個局勢來看,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沒有一個閑著的。
首先是游擊大王彭越,自從劉邦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戰敗之后,彭越依舊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沒事兒就跟項羽打打游擊戰,搶劫糧草、搞個偷襲、打個悶棍之類的,就像是一只一直在耳邊嗡嗡叫的蒼蠅,雖然傷害程度低,但是卻讓人不勝其煩,以至于都演化成一種戰術模式,被稱為“彭越撓楚”,算是最早的游擊戰術思想。
就在這種戰術的支撐下,彭越趁著劉邦在滎陽(林河南省鄭州市滎陽市)和項羽鏖戰的間隙,四處出擊,先后攻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外黃(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等十七座城邑,可以說是趁亂撈好處的典型代表。
項羽一看,好家伙,合著擱這兒玩“梅花分瓣計”呢?劉邦這個老幫菜玩命吸引火力,韓信和彭越趁機玩命撿漏呢!于是一怒之下就派自己的大將曹咎去收拾彭越。
不過這事兒在彭越看來,那都不叫事兒,你要來搞我是吧?分分鐘就潤給你看,于是主動出擊,攻下的城邑一個都不要了,全都跑了,曹咎撲了個空只能悻悻而歸。沒過幾天,彭越趁著城防空虛再次卷土重來,“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戰略玩得明明白白,給項羽惡心夠嗆。
其次是之前介紹過的知名說客——高陽酒徒酈食其,這位兄弟打仗三流,戰略眼光二流,但是說服力一流,劉邦被項羽揍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曾經一度想要放棄京索防線,退守到洛陽一帶,試圖躲避項羽的鋒芒。
也正是在這時候,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再一次說服了劉邦。
有時候在生活里,偶爾會遇到那種很有親和力的人,他們說的話就很有感染力,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自己的觀點,還不覺得有任何不舒服之處,而酈食其就有這種魅力。
酈食其對劉邦進言:“我聽說,能知道天之所以為天的人,可以成就統一大業;而不知道天之所以為天的人,統一大業必然不可成。作為成就統一大業的王者,他以平民百姓為天,而平民百姓又以糧食為天,這個您沒有意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