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父親赫連雄心南征北戰,已登基三十余年,這次更是勢在必得,親率三萬王帳騎兵羽林衛馳援。
齊軍主帥驃騎大將軍程天河已年逾花甲,但猶能披甲上馬,雄風不減當年,是碩果僅存的開國元勛,太祖在位時因忠于當時的太子,且不戀兵權,因此并未遭到清洗,這次被姜琮再次起用,任命為兵馬大元帥。而周軍則由赫連大地親自掛帥,遣大將蕭撻為先鋒,這蕭撻武力驚人,所率兩萬輕騎名為龍卷風,是戰力相當于王帳騎兵的周軍最精銳部隊,蕭撻每戰必率先沖鋒,擅奇襲、突襲,是草原部落聞風喪膽的悍將,當慕容豹打開關門,蕭撻率兩萬親騎,一天一夜突襲二百里,清晨時分抵達城外,不作休整,直接沖向正在燕京城外扎營的齊軍中軍。
好在程天河決非徒有虛名,一得知慕容豹投敵就已經開始備戰,發現進兵神速的蕭騎后臨危不亂,當即遣三萬騎兵正面迎戰,讓城內的何晟率兩萬燕騎從側翼進攻,自己率三萬齊騎掠陣??上菜粕裎涞凝R騎已有二十余年未曾大戰,戰力遠不及北燕騎兵,五萬聯軍在兩萬龍卷風沖擊之下,竟然有崩潰之象。程天河當機立斷,交待監軍太監吳澄領五萬步卒入燕京城加強城防,副帥劉錕率剩余十五萬人沿城墻結鹿柴、挖壕溝、搭拒馬、布弓弩。自己則親率三萬騎兵加入戰局,以八萬騎對兩萬騎。
見主帥當先,齊軍士氣大振,三面受敵的蕭撻漸漸不支,不得不邊打邊退,程天河本不想追擊,但姜琮視此戰為國戰,已下了死令,必得北燕全境,只得冒險進攻。蕭撻一退五十余里,死傷慘重,但章法不亂,敗退三十里后,赫連大地的后續騎兵陸續趕到,加入戰局,齊軍頓呈敗相。何晟一見不妙,更是馬上退出戰局,見機再降大周,燕齊聯軍瞬間就被擊潰,數萬人馬四處逃散,死傷無數。程天河一來想為燕京城防爭取時間,二來得此大敗亦無顏茍活,率親兵兩千騎死戰不退全部戰死。北燕境內多為平原,極利馬戰,赫連一邊遣輕騎四處追擊,一邊集中一萬覆甲重騎、五萬輕騎直撲燕京城。
其實程天河已有預感,齊軍擋不住周騎,唯有清野堅壁、據城死守,待周軍糧草不濟,自會退軍。之所以不是全員進城,是因為燕京城小,如全員進城,為周騎所困,幾日功夫就會彈盡糧絕,不戰而敗。而在城下布防,加上城頭的強矢勁弩,周軍極難圍城。故臨走布置實為上策,可惜身為樞密使兼兵部尚書的副帥劉錕自認是皇上心腹,嫉恨本已隱退的程天河官職壓過自己一頭,不聽監軍吳澄勸告,執意領五萬步卒進軍,想在騎兵得勝后搶奪戰果,而城外布防亦不果斷,陣形松散。
待那五萬步卒趕出二十余里,得知前方騎兵戰敗,不是就地布防,而是急急后撤,陣形大亂,后方追至的周騎不廢吹灰之力,輕易就將這五萬步卒消滅,僅劉錕等十余騎逃回城內。所幸老太監吳澄曾隨太祖征戰,還算老道,強令城內兵丁壯士上城墻死守,關閉所有城門,并令城外十萬守軍拼死結陣拒敵。可憐城外尚未完成布防的十萬守軍在北周鐵甲重騎的沖擊下,死傷慘重。直到天黑周騎收兵后,吳澄令五萬城內守軍出城會同城外殘兵連夜布防,總算有了喘息之機。
再說這周軍經過一天一夜的趕路、拼殺,也已疲憊至極,加上都是騎兵,無法攻城,故當夜就在城外二十里處扎營,此后幾天也不急于攻城,一邊四處追殺潰軍,一邊就地征集糧草,想待城內守軍斷糧后不攻自破。周軍有一支追殺逃散齊騎的輕騎,約一萬人馬,一時追得興起,在燕京城南百里處與姜琮的御林軍不期而遇,自以為齊騎羸弱、不堪一擊,率先發起進攻,不想那五萬皇家騎兵乃齊國最精銳的軍隊,加上御駕親征,士氣高昂,人人爭先,竟是將不可一世的周騎殺得大敗而逃。
姜琮知悉前方敗績,又急調國內兵馬馳援,一面向燕京城輸送兵員糧草,一面在黃河兩岸加強布防,但也不敢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