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出擊。而赫連大地因起兵時未曾想到齊國會用舉國之力來戰,兵力、糧草準備不足,又恐國內剛剛收復的幾大部族聯手反叛,時至深秋,也無意再戰,故在燕京城下與齊議和。
議和結果是周得北燕幽州以北的云、涿、朔、應、薊五州,齊得幽、檀等七州,并在幽云兩州設榷場互市,北燕亡,自此周齊完全形成對峙之勢。這一戰,看似齊得了七州土地,但損失約占全國一半的七萬騎兵、十五萬步卒另有錢糧無數,更慘的是東北方屏障盡失,真正是一場慘敗。
姜琮將此戰失利之責盡數歸咎樞密使劉錕,去功名、處凌遲、夷三族,但對國內仍稱此戰乃是滅燕大捷,封賞三軍,死守燕京城外的校尉楊伐,戰后兩年被擢升至游擊將軍。周國雖也損失了三萬騎,但未傷元氣,盡得南下門戶,自此占盡先機。此后十余年,大戰沒有,小戰不斷,周騎時時深入齊境劫掠,齊軍多不敢應戰,只能據城自守,邊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