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興平二年的春分時節,仲春之月。
清明將至,正是元鳥南回,雷動天地,龍蛇驚蟄的時候,陽光初初冒起的時候,風都帶上了輕柔的暖意,吹得滿目明媚。
此時,正有一行艑船陸續行駛出了碼頭,順著寬闊的河道,一艘艘地向著東面駛去,不過小半個時辰便飛快地出了開陽轄區。
艑船,便是此時的一種小貨船,單帆,吃重又好操持,唯一的缺陷就是載人不多。
王政眺目遠看,便見河岸兩側的野草褪了青黃,盡是油亮的翠綠,偶爾還有些不知名的花瓣凋謝,跌入渾黃的滔滔流水。
其中幾片嬌弱無力般被風裹著,飄到了河中心,只浮得片刻,便被浩浩蕩蕩的水流吞沒。
到了黃昏時分,遇到一陣長風,速度倍增之下,更是隱隱能看到了另一座城池的影子。
“將軍。”一個親衛走到了挺立船首的王政旁,興沖沖地道:“那莫非便是陽都縣嗎?”
見王政頷首,親衛忍不住感慨道:“水路確實便利,這才一日不到,便行了不知百里了吧。”
“這還算是慢的了。”王政笑了笑,道:“今日老天不給力,若是順風,恐怕如今都能看到東安了吧。”
大漢在航運上不算發達,船只純靠帆船,這等情況下速度快慢基本只取決是否順風,以及風勢如何,若是天公作美,基本最快可以達到一個時辰百里的驚人速度,但船不可能次次都順風,因此平均下來大抵會是在四五十里每個時辰。
開陽位于瑯琊郡極東面,而瑯琊縣卻是處在最西面,若是走陸路,便是星夜奔馳,恐怕也需要五六日的功夫,最后為求節省時間,王政只帶了兩百名天誅營的兵卒,更選擇了水路。
這樣下來,即便是繞路,也最多兩三日便能抵達瑯琊縣了。
瑯琊縣,在未來的天朝,亦有個好聽的名字,青島。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臺,在瑯琊,故曰瑯琊臺”。
瑯琊縣,便可謂是因瑯琊臺和祖龍而得名。
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五巡天下,其中便曾三登瑯琊臺,而且說起來,這座千年后的巍峨大城如今雖不算雄壯,卻既是天朝海鹽的發源地之一,擁有著“四大古鹽區”,同時亦是“五大古港”,更有可能發生了天朝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
相傳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此地啟程的。
不過乘船這玩意,向來是初登舢板時眼前一切皆覺新鮮,時間久了卻只會感到枯燥。
王政手下的親兵大部分亦是年輕人,一開始還頗為興奮,看著沿途景色青蔥嫣然,偶爾窺見臨河的村莊更是大呼小叫,到后面卻紛紛焉了吧唧,有氣無力,本來覺得可口的白煮魚飯,如今也成了味同咀蠟。
所幸這般時光持續不長,風帆順流西行,兩日功夫便穿過莒縣、諸縣,此時河道突然變得水深流急,怒潮澎湃,再看見兩邊懸崖對峙,險峻峭拔,王政便清楚,這一趟水路已是到此為止了.
再坐船只能是沿河入海,奔著北海郡去了,便帶著天誅營下了碼頭,直接先入了東武縣。
早收到消息的吳牛此時正帶著一群人恭候已久。
......
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因為沒猜透骷髏王袁術為何要慫恿他去攻陶謙,王政便決定暫時按兵不動,只是他沒想著攻東海,東海卻有人始終想著拿他開刀。
沒辦法,畢竟對于漢末大部分英雄而言,黃巾賊正是最合適建功立業的踏腳石。
東海郡、郯城、西面的平原軍大營。
風怏怏的,有氣無力地吹拂著黃土,連營口那桿刻著劉字的大麾似也無精打采,蜷縮在旗桿上,四下都是嘈雜之音,一群士兵來來回回之見,亦是百無聊賴,偶爾有人抬頭,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