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趙宏討論完彭城這邊的情況,待其離去后,獨坐堂上的王政在沉吟之間,又將思緒又放到了水軍這邊。
畢竟當日王政選擇放棄臨淄轉而東顧徐州,本身便有著避開北地群雄并起的局面,先在競爭較弱的南方發展的想法。
要知原本歷史上的孫策算是一個明顯的成功桉例,若說起家時的實力,小霸王還未必比得過如今的王政,對方都能在南方打開一番局面,為未來三國之一的東吳奠定霸業之基,擁有系統的王政,自然更有底氣了。
若要平定江東,自然便需要一支強大的水軍了。
徐州的水軍...說起來卻是不太拿得出手,跟強大這個詞更沒什么關系。
不過王政心態倒是放的很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比起荊州、揚州,自家水軍固然遠遠不如,但比起冀州、兗州卻又強上不少吧?
曹操當初統一北方,拿下荊州之前,水軍方面不也拿不出手么?
否則哪會中了龐統的連環計,遭了赤壁的慘敗?
起碼目前他已不是從零開始了嘛。
在王政想來,接下來要把徐州的水軍變強無非從三個方面著手,船只、水軍士卒,以及優秀的水戰將領。
派遣陳皎去和渤海群盜合攻東來,便是想著為最后一項做著準備。
徐州目前戰船貴乏,那便一邊買一邊造,士卒水戰生疏,那便去聯系去操練,不過這些事情可不同于攻占幾個沿海島嶼,必須準備充分,更要有一份詳細的規劃,在陳皎歸返之前,王政現在能做的也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了。
首先自然還是造船方面,他早有留心,彭城一帶,山林茂盛,可用木材盡多,而下邳、彭城、郯縣、瑯琊,這些地方,或是江河水系發達,或是靠近海邊,會造船的工匠也頗有不少。
說起來,徐州的水軍未成規模,地緣并非主要原因,更多還是因為歷代官署未曾重視的緣故。
而且麾下的黃忠可是荊州人啊,雖然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位虎將并未在水戰上有過什么表現,可之前閑聊之時,王政也曾聽起說過,昔日武帝征朝鮮時,其祖上是負責監造船的一名官吏,有此淵源之下,加上家鄉出身,其對造船也算略知一二。
心有此念,王政當即雷厲風行地下達命令:“傳令黃忠、張昭、郭嘉等人,午后來府,下午隨本將一起去造船司看看。”
“喏。”
到了造船司后,三言兩語之下,王政等人都是外行,對那長吏能力如何一時間倒是不好判斷,不過明顯可見的,卻是下邳的船塢實在是太小了。
造造民用、商用的中小船只或許勉強夠用,若是軍事所需的大型樓船,著實有些勉強。
搭建船塢必然是靠近水邊,而若要滿足王政的戰略規劃,便需要選擇江海附近。
隨后一番商議之下,次日早上,眾人便在王政的帶領下,一路向東而去。
徐州境內沒有大型江河,所以從一開始便要考慮在沿海的幾處城池選擇,贛榆和海西最先被刨除選項,最后便只剩下朐縣了。
無他,朐縣不僅靠海,對面更有一處名叫臨朐的小島,兩者之前形成了一段水流平緩的區域,可謂是極適合的船塢制造點。
更關鍵的是,臨朐島上林木繁榮,更有一座天然鐵礦,直接將造船的兩大原料都備齊了,當真是天時地利皆得。
當然,王政其實第一眼看地圖時就覺得這地方必是十分合適。
原因么,便是穿越至今的他早已脫離了兩眼一抹黑的黃臺,東漢的很多城池,尤其是極易辨認的邊角位置,其實王政已能隱隱猜出它們千年以后的名稱。
徐州乃是未來天朝大半的蘇北,那這朐縣八九不離十便是連云港了。
這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