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寧中央山脈西側平原上,離中央山脈不遠的河流上游處。
在工部左侍郎謝安生的親自主持督造下,一個造型獨特的建筑物,悄然聳立而起。
這是一個很像花瓶的建筑,中間部分寬大,往上逐漸收窄,如從景德鎮剛出爐的陶瓷瓶一般。
這個龐然的新建筑是為了擴大鋼鐵產量而試建的高爐。
隨著東寧戰爭規模和生產活動的擴大, 原本的鋼鐵產能已無法滿足日漸增長的鋼鐵需求。
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后,鄭克臧下達了提高鋼鐵產量,試建造大型煉鋼高爐的具體指示。
而謝安生則負責組織合適的人手來實現鄭克臧的要求。
在建造高爐的過程中,幾位來自法國的院士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就高爐的構造和建造材質等方面都給了中肯的意見。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東寧第一座大型煉鋼高爐經過數月之功,終于落地建成。
煉鋼高爐并不是現代社會獨有發明,早在宋朝時便已經有了用高爐煉鋼的記載,而且產量頗豐。
北宋元豐年間,宋朝的軍器監曾在汴河兩岸架設高爐,煉鐵的紅光映日,晝夜不息。
據記載,在煉鋼的高峰期,僅華北地區的年鋼鐵產量就達到了十五萬噸。
而七百年后的英國也才只有七萬余噸的鋼鐵年產量,那時候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
這座規模龐大的高爐也并非是平地而起的,而是在東寧原本最大的土制高爐基礎上進行的改造。
這座被鄭克臧命名為東寧一號的高爐,總體高達五丈五尺,爐內的容積約二十立方米。
這種規模跟現代社會動輒上千乃至數千立方米容積的高爐自然無法比,但在這個時代,鄭克臧可以確定東寧一號在規模和技術上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這話不是隨口亂說的,鄭克臧在下了建造高爐的要求后并沒有當甩手掌柜。
他命令南、北安撫司聯合中央山脈西側的高山番們費了一番功夫后,找到了制作高爐的主要材料即高鋁粘土。
這東西氧化鋁含量高,經過研磨再加上石灰石煅燒,就是天然的耐火水泥,灌入模具中,經過上千度高溫的錘煉便成了高爐中常用的耐火磚。
其實耐火磚并非是二十立方米的這種小高爐所必備的材料。
即便直接使用粘土或者用紅磚砌造對煉制鋼鐵來說影響不大。
關鍵在于使用壽命的區別。
既然條件允許,鄭克臧自然希望能提高東寧一號的使用壽命上限, 在高爐內部全部鋪滿了耐火磚,極大地提高了高爐的質量和壽命。
同時工部對煉制鋼鐵必備的鼓風機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良,這個時代的鼓風機都是風箱,一般有兩種類型。
一種像手風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圍著折疊的皮革,用的時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風,另一種是個大木箱子,有活門,推拉鼓風。
現代高爐有專門用電的大馬力風機,風力強大,效率極高,當然受制于時代限制這種帶電的東西暫時不要想了。
事實上人力的風箱并非不能勝任,但如果使用上述的第一種人工風箱,用久了皮革會逐漸老化。
若是到時候來不及更換,導致送風不足,高爐炸爐。
那飛濺滾熱的鋼水會把附近的工人全部燒成焦炭。
故而最后工部還是選擇了活門推拉的風箱, 謝安生因地制宜, 將其改造成了水力驅動, 利用偏心輪把旋轉運動變成往復運動。
整個高爐周圍布置了四臺風箱、四個風道,保證風力足夠,另外還做了兩臺備用的風箱,以防止意外。
進氣道最后入爐前的一段并在了一